不曾改变的是传统文化900字

不曾改变的是传统文化

900字 初三 说明文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的圣诞帽,喷着圣诞喷雪,和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时,你可记得,在重阳那天,爸爸妈妈带着我们登高望远的情景?

朋友,当你还在愚人节尽情欢乐时,你可想过在即将来临的清明节,去缅怀逝去的亲人?

朋友,当你和朋友们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父母或长辈,去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琴声呢?

朋友,在西方节日的冲击下,你是否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你脚下土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让我们闭上眼睛,好好思考吧!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社会。闭关自守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不曾改变的是中华的传统文化。

仅仅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乐曲,品不透的茶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清时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我们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登高望远的时刻,秋风就在念亲心切的旅人身旁轻轻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千里共婵娟……

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而今猛然回首,却不见了它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灯火?或许是浓香的巧克力堆积如山,含在年轻人的嘴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中延续文化,“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视觉冲击力的开放的西方文化,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活跃了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我们更应珍惜,继承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继承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也能勇于奋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感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让中国传统节日代代相传。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因为那不曾改变的传统文化是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

不曾改变的是母亲的爱

800字 初一 记叙文

我的母亲是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她像澄澈的山泉一样涓涓不息地送来甘甜的滋润;她像威严的高山一样无怨无悔地给予谆谆的教诲。曾有一首跨世纪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那普普通通的歌词,那平平凡凡的旋律,谱出了母亲的伟大,唱出了孩儿的心声。

因为母爱,我们没有感到严冬寒风的凛冽;因为母爱,我们没有感到暖春轻风的吹拂;因为母爱,我们没有感到炎夏赤热的太阳;因为母爱,我们没有感到凉秋飒飒的凄苦……

母亲是我最敬佩的人。

我的母亲是一个粗心的人。她有时会糊涂的把盐当成味糖,把酱油买成醋,所以,我和爸爸都常常为她做的糊涂事儿发笑。

有一次,糊涂的妈妈干了一件笨手笨脚的事。她在晒被子的时候,把正炖在煤气炉上的鸡给忘了个一干二净,结果鸡汤咕嘟咕嘟响着都溢了出来。我听见这咕嘟的响声,问正在晒被子的母亲,我说:“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呀?”母亲说:“哎呀,坏了……”话没说完,便手忙脚乱的扔下正在晒着的被子,开始去关煤气炉,这时,由于母亲的忙乱,我那可爱的丝棉被也落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我的母亲又是一个细心的人。虽然母亲在别的方面很粗心,但是在对照顾我和爸爸的事情上却是细致入微。特别是在我的生活方面,她的心却是比针眼还要细。因为我的身体特别差,所以母亲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她整天嘘寒问暖,帮我洗衣服,整理床铺,定好早起的闹钟,起来为我做饭,接送我上学等等。她整天问这问那,可是她唠叨多了,我也会很烦的,但我知道她是爱我才这样做的,她恨不能把我身上放上一个放大镜,看一看哪些地方还没有注意的到。我有时真搞不懂,我的母亲怎么又变得这么细心了呢?

母亲不但对我很细心,而且对我的爸爸也很细心。每次爸爸去上夜班的时候,母亲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开车慢点,提醒他别忘了拿工作证,路上风冷多穿点衣服。我觉得母亲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永远为我和爸爸转动着,永远的照顾我和爸爸。

我喜欢我的母亲,喜欢她的纯洁善良,喜欢她给予我的爱。我为我有这样一个好母亲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任世间沧桑变迁,任人间人情冷暖,不曾改变的依然是母亲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说明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