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走远800字

从未走远

800字 初二

只要在繁花落尽,我们在心中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一点一点,便已足够。

——席慕容

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秋日,老街。

走在青石板的路上,阳光如一樽薄酒,暖暖照入人的心扉。不经意间,儿时的红灯笼出现在拐角。想到路过时见过的许多拆迁建筑,我心情有些沉重,嘴角的笑容也隐了回去。过了三年,那家卖葫芦雕的,还有吗?

到还没走多久,熟悉的陈设便映入眼帘,依旧是一尘不染的木地板,依旧是古色古香的两列书架,只是咿咿呀呀的黄梅戏消失了,流行的古风歌曲成了主角。原来它,从未走远。

抬眸,一个年轻的女子坐在桌前,一手托着葫芦,一手握着刻刀。那时的老奶奶何时变成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她就是店主吗?

我小心走上前,在一侧看她雕葫芦。眼前的葫芦上早已勾画出了一个体态婀娜的女子,而她正细心地为人物美颜。她右手握着刻刀,沿着原先淡淡的痕迹加深了线条,又横扁着刀片细细刮出了女子的秀发。在刻画眼睛时,她停下了动作,白净的脸上透着温和的笑意:“小妹妹,就按你的眼睛刻了。”

她的眼中似乎汪着清泉,又似乎闪着明星。我看她又低下了头,细细地一点一点雕琢着。葫芦上的女子终于清晰了,是迷人妩媚的飞天呢!青丝挽成髻,一双弯弯的眼睛透着少女的快乐。

我递上二十元,有些好奇:“姐姐,你为什么来这里?外面的世界不精彩吗?”

“这葫芦雕是我外婆的拿手绝活,我从小便爱看她雕刻,我也愿意将此传承下去,现在人们虽早已抛弃了传统工艺,可在我心里,她从未走远。”年轻的姐姐收下了钱,又拿出一个葫芦。我看着她灿烂的笑魇,竟有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涌上心头。

一路走来,路边的特色小店铺变成了清一色的百货超市。我们的文化不也如此?一片片文化的碎片散落在各处,有的在泥沼中渐沉渐深,有的便再也寻不到了。西方的纸醉金迷埋没了我们本土的文化碎片,春节文化,中秋文化都在渐行渐远……可是还好,还有着热爱传统技艺的人,我亦愿化作菩提叶,守护华夏希望的种子,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她从未离开,从未走远。

长街长,烟花繁,她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箫再叹。

记忆中的蒸蛋

600字 初二

悠悠的白云,慵懒地躺在澄澈的蓝天上,眯着惺忪的睡眼,惬意地打起盹来。槐树下的奶奶和我,编织出了最美好的记忆。

踏着一地落花,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的我来到了奶奶的小院,重拾那份记忆中的美好。

“奶奶,我回来啦!”刚迈入小院,我就迫不及待地喊道。奶奶看到我回来了,眼角漾开了一朵花,急忙招呼我:“囡囡回来啦,奶奶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蒸蛋。”她满头银发在风中颤动着,笑眯眯地拉我坐下,又转身进了厨房忙碌起来。

只见奶奶从冰箱拿出几只圆滚滚的鸡蛋放在桌上,它们调皮地转着圈,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跃入塘瓷碗中,成为我的美味。

奶奶娴熟地轻拿起一只鸡蛋,轻叩碗沿,鸡蛋裂了一条平滑的小口,缓缓剥下,那澄清的蛋清裹挟着圆润的蛋黄顺势而下,跃入雪白的塘瓷碗中。从后院拔几把小青葱,细细切碎,那湿润的空气中便氤氲着清新的葱香。轻轻洒入碗中,缓缓与鸡蛋拌在一起。浅黄中点缀着几点淡绿,实在喜人。

奶奶将碗放在锅中慢慢地用小火蒸,不一会儿,蒸蛋的清香便迫不及待地溢出锅盖,充盈了整个屋子。

“好喽!”奶奶沙哑的声音中透着几分欢愉。我迫不及待地捧来蒸蛋,准备细细品尝。

用勺子浅浅挖一勺,蒸蛋颤巍巍地跃上勺子,滑溜溜的,在勺子上仍不停颤动着,似是迫不及待想成为我腹中的美味。

“嗷呜”一口吞下,蒸蛋那清醇的香气充斥着我的整个口腔,余香仍在唇齿间回荡着,不由得大块朵颐,不一会就消灭了一碗蒸蛋。

“好吃吗?”奶奶仍是慈祥地笑。“嗯,还是记忆里的味道!”我满足地咂咂嘴,像一只心满意足的猫。那记忆中的蒸蛋,值得我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