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前的谈话1000字

餐桌前的谈话

1000字 初一

陪着爸爸到长沙出差,他要与同事一起陪一位大客户共进晚餐,还得带着我。

一路上,他不断叮嘱:“等下到了餐厅,见到一个光头,管他叫——噢,他应该比我大,叫他‘伯伯’,其他人都叫‘叔叔’。吃饭与谈话一定谨慎,这一顿饭很重要。”

“吃饭一定得体,别像在家里那样。”他又补了一句。

工作不易啊,吃顿饭都得如此讲究。有那么一会儿,我挺同情爸爸的。

到了餐厅,叫了人,我便坐下了。一大圈人,我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有。光头——不,老板问我:“上初中了?”

爸爸在一旁期待又紧张地望着我。

我舌头有点发麻:“是的,刚上初一。”

爸爸在一旁,看起来轻松了许多。老板一转头,和爸爸攀谈起来。

“艾卫艾新出了什么新产品?气缸市场前途如何?这几个月赚的钱多不多?”一大堆我听不懂的行话连珠炮儿似的砸向爸爸。

爸爸是我见过记性最好的人,他把所有产品的型号、功率、寿命几乎都记得滚瓜烂熟,他从容不迫地回答了所有问题——然而,只有我注意到,爸爸的左额上早已布满了汗珠,正一点一点占领他的头。

我不忍看下去,低头轻轻抿了一口牛奶,发现已经喝完了。大老板明显也发现了这一点,忙问我:“还要吗?”

“好……”我刚发出“h”的音,就觉得不能显得太放纵,赶快改口:“不,不用了。”

“没事儿……来,服务员。再来两盒那样的牛奶!”老板向服务员挥了挥手。

爸爸借机擦拭掉了所有的汗珠。临行前擦过的皮鞋,似乎更加锃亮了。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这里都有讲究;每分每秒,每人每物,于此处均须适宜。

我真佩服爸爸,原来工作这么难,常常要参加这种场合,一定很难受吧。每一分利润都是这样反复斟酌的词句与极为禁锢的晚饭换来的啊!

终于,上菜了。我不敢动筷——老板还没动,你个小孩儿动什么?望着满桌的山珍海味,摸着自己空空如也的肚子,盯着窗外渐渐高升的月牙儿,我直往肚里咽口水。总算开饭了,老板将筷子一拿,指着火锅对我说:“这可是正宗的蛇肉呢,尝尝。”

“好的好的!”我连忙拿起筷子,装作平静实则内心波涛汹涌——这可是蛇肉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吃这种蛇肉,但他却显得十分稳重,夹了一筷子青菜放入碗中。

我对爸爸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板,这什么蛇肉啊?”一个随从问。

“喏,”他指着菜单一栏,“眼镜蛇肉。——对了,味道怎样?”

他是问我的。

“好吃!第一次吃蛇肉。”我装作斯文地吃了一口。

“那就好。”老板笑笑。我发现,爸爸的眼镜片上雀跃着火光,头发湿了点,时刻准备回答老板的问题。

终于,饭吃完了,我如释重负地和爸爸乘上了回酒店的车。“工作不易啊!吃顿饭都成这样,工作不易啊!”

母亲的四季

1000字 初一

母亲今年66岁。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好似从未休息过。年还没过完,她就扛起锄头下地了。炎热的午后,她又挎起筐子打猪草。金色的秋天,她弓着腰一头扎进稻田里。寒冷的冬日,她拿起了剪刀给果树修剪枝条。一年四季,她手头好像有永远忙不完的农活,眼里有永远做不完的家务事。哪怕是寒冬腊月,她也不会轻易在家待着。小时候,只要放学回家,家里没人。到地里找她,一找一个准儿。

那时,读书是要交学杂费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下子供三个孩子读书,那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面对每月巨额的生活费和每学期庞大的学杂费。可能,她每次既盼望孩子回家,又怕孩子回家。那种矛盾的心情,对于一个母亲,是多么痛苦的折磨!

父亲经常在外,母亲一个人在家做起杂交水稻治种,因为杂交种子一斤5块,而普通稻谷才7毛。只记得,母亲一个夏天都没穿过一身干爽的衣服。因为杂交治种,早上,太阳刚出来时,要去用竹竿赶去杂交上的露水。中午,太阳正艳的时候,要去赶花粉。傍晚时分,她又要下田,割母本的叶子(为了达到更好地传花授粉)。就这样,母亲凭着自己的双手硬是把姐姐和弟弟送进了大学,把我送进了师范。

那年寒冬,为了凑齐我们的生活费。母亲先一天加班挖了上百斤莲藕,说要去赶到镇上的集。为了能买个好价钱,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就出发了。我只记得,凛冽的寒风像刀子刮得脸生疼生疼的,满载莲藕的自行车,把母亲衬得越发瘦小。母亲在前,我在后。当我帮忙把自行车推过村后的陡坡时,我的手指早已不能曲直。就这样,一个只有1米52,体重不超过100斤的农家妇女,竟然用自行车驮着重达90多斤的莲藕,去离家20里路的集市。至今,我都无法想象,后面的路上,她一个人是怎样翻过一个个陡坡,到达集市的。

后来,母亲跟着弟弟住进了城里。离开了土地的母亲很不自在,一打电话就说,这楼房住着憋闷,整天头上像顶住个锅盖。我知道她是惦记着她的菜园,惦记着她的果树……再后来,我们姊妹仨都到了城里。见回去无望,她就自己偷偷地在小区里找了一份工作。第一次拿到工资,她给我打电话,那头的她兴奋地像个孩子,这头的我却泪如雨下。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我一直很同情母亲那一辈的人,出生时,国家内外交困,生活窘迫,能活下来实属不易;读书时,又遇到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修水利;生儿育女后,孩子读书要交学杂费;年老体衰了,却没有任何生活保障。她们一辈子都在打拼,如同一只蜡烛,生命不息,战斗不已。

余生,吾要好好爱她,疼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