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捕鸟1200字以上

雪中捕鸟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记叙文

今天下雪了,在家中也没个么好玩的,看着窗外树上的麻雀,不由得让我想起那段在农村和小伙伴们捕鸟的故事。

有的小朋友们会说,捕鸟是破坏自然界,不对,就是这麻雀,让农民伯伯眼看着丰收的粮食,被麻雀吃得颗粒无收,就是谷子地里稻草人在那站岗也无计于事,你说这麻雀是益鸟还是害鸟,你说该抓不该抓?

在我6岁那年,我跟随爸爸来到河北老家度寒假,刚到老家那两天,天天阴天看不到太阳,寒风刺骨不能出门。农村的孩子们听说城市里来了一个小朋友,都到家里来看我,约我出去玩,我跟他们不太熟悉,看到他们脏兮兮的手和脸,就不怨和他们玩了。有一个大家都叫他衡子的男孩子,大我两岁,他说,“小涛你好,跟我们玩好吗,听我爸爸说,你爸爸跟我爸爸小时候还是最好的朋友呢,我们交个朋友好吗?”听他说我爸爸和他爸爸小时候是好朋友,我就打消了顾虑,看了爸爸一眼,爸爸说,“跟他们玩去吧,你会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得到了允许,我高兴极了,蹦嘣跳跳地和他们玩去了。

衡子和我说,冬天最好玩的要算是捕鸟了,那得在下雪后,在空旷的田野里,把麻雀最爱吃的谷子倒在上面,等鸟儿来吃时,布下网子把他们活捉了。听着衡子讲捕鸟的过程,我这个城里的孩子都听得入迷了,我拉着他的手说,“衡子哥,什么时候去捕鸟呀?”衡子说。

我回到家里天天一起床就到窗外望,望着天发愣,爸爸问我,“你在想什么呢?”“我在盼下雪天呢,什么时候下雪呢”我说。爸爸说“快了,你看这阴天,过不了几天就下雪了。”过了两天,雪终于下来了,纷纷扬扬的,和棉花一样洁白无瑕,落在地上悄然无息。雪刚刚停了,就听到敲门和踢门声,还在墙外喊,“小涛,走捕鸟啦。”我迫不及待地跑了出去,顾不上和爸爸说一声,就跟他们走了。我看到同伴们,有的拿着绳子,有的拿着一个圆圆的用铁丝编的东西,还有的拿着一大包东西。我问他们,“到哪去捕鸟?”“你不用管了。”衡子哥说,另一个小伙伴说,“到南洼去,那里可美了。”

我们走在捕鸟的路上,路两边长着杨树和柳树,树上挂满了雪花,好像披上了银装,大地上披上了雪白的地毯。我走着走着,不知哪个小伙伴那么坏,等我走到了一颗前,他用脚踢了一下树干,树上的雪落了我一身,霎时我变成了一个雪人,他们却哈哈大笑起来,弄得我羞得脸红了。

我抖了抖身上的雪,又和他们一起走起来,我说,“还有多远呀,我快走不动了。”他们说“你看前面就是我们捕鸟的地方。”我放眼望去,他们说的田野可真大呀,一眼望不到边,一片白茫茫的,在路边有几棵大树,也没看到一只鸟。我问他们,“这哪有鸟呀?我和你们走了半天没看到树上有一只鸟呀?”衡子哥说,“你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时我听到了几声小鸟的轻微的尖叫声,我循声望去,树上有一团团草坐落在树杈中间,那声音就是那草里传出来的。我问他们“那树上的草堆是什么?”“那是鸟窝,下雪的时候鸟不会出鸟窝。”我听他们讲那鸟窝是由小木棒和草构成的,非常坚固,刮风也不会掉下来的。按照衡子哥的安排,我们分头行动起来,他们先把那铁丝编的筛子取下来,找了一块雪地用小棍支起来,我把报纸打开,放上谷子,再在上面撒一些雪作掩盖。其他小伙伴在小棍上拴了一根白色的棉线绳,放了二百米的线,引向一个小沟中,我们就藏在这个小垄沟里。

我们等待着鸟来吃食,不一会儿,一只大鸟飞来了,钻进来吃谷子了,我非常高兴,那只大鸟好警惕呀,吃一口向两边看两下,就怕别人来抓它,不一会一只、两只、三只……不一会儿一大群鸟都来吃了,正在鸟儿放松地吃粮食的时候,我看时机成熟了,衡子哥说,“快拉绳子呀,等他们吃饱了就飞走了。”我将绳子一拉,一个大筛子从天而降,把所有的鸟儿都给罩住了。

我读《文化苦旅》

900字 初三 应用文

我并非是一个喜欢看那些有深度内涵的书的人,但激起我如此兴趣的源于课本上的那篇《道士塔》。作者在书中,或言辞犀利,入木三分,或诙谐调侃,油嘴滑舌,也可能一本正经,深沉厚重。那犀利的笔锋和嘲讽的言语击醒了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

当今的社会,那飞快的速度已容不下我们回首过去的一切,而年少的我们也不仅对历史事件知之甚少更难去剖析历史上的对与错。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将历史上的点点滴滴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余秋雨先生并没有过多地融入自身的情感,让我们看到历史最真实的一面,这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

另一个让我感受最深便是他的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他让我第一次真实地了解到散文原来也能写得如此有历史的重量。在那华丽词藻的背后,我们看穿了历史的迷雾,看清了人物的百态,王道士那灿烂若花的笑靥,远望着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身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这一场场的景,一个个的人,使历史不再虚无、枯燥,变得鲜活起来。

最能震撼我的便是《一个王朝的背影》。无论每个皇室血统来自哪里,它仍旧成就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某一段繁盛的历史,更何况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哪怕少了一个民族,中国就不再是如今的中国。所以如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某个血统或是某个民族的好坏,这些统治者及他们的年代已成为过去,已成为了历史,而现今的人们也无权批判历史。就算是被我们说成是昏君、暴君的隋炀帝也为我们开凿了如今仍在使用的大运河。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他所犯下的错误,而把他的功劳埋没。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有过心酸,有过愤怒,更多的是佩服。佩服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有时候会想,当余秋雨在写下这些文章时,他的心会老了多少岁,又有多少的无奈需要叹息才能发泄。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一种挚诚和迫切而慨叹。

文化承载了过去,承载着现在,也将会承载未来。倘若我们再不重视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该要如何哭泣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五年级
记叙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