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00字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1000字 观后感

看完了今天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一种澎湃的感情激荡着我的心房,是骄傲!是自豪!长江的涛、黄河的浪;秦汉的风云、唐宋的日月,孕育出了博大精深,巧夺天工的古汉语、字字珠玑的诗词,甚至连看似不起眼小小的棋子,它们经过了中华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洗炼,成为了文化的瑰宝。

当我看到电视屏幕上,中华男儿气势磅礴地在舞台上表演着武术节目,他们在台上挥舞着刀剑,做出各种武术动作,他们的眼睛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们的身躯,如同一阵强烈的旋风,他们的强健体魄和满腔热血,也是我们中华的骄傲。节目有古诗词的吟诵,和从介绍外国来传播中文的国际友人,听着那琅琅的吟诗声,仿佛置身仙境,那一个个灵动的文字,那灿若群星的一位位杰出人物,都是我们中华的骄傲。传统中国的歌舞,古典而优雅,令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那巴掌大的棋盘,毫不起眼的小小围棋,在这棋盘上,照样刀光剑影,决胜千里,双方斗智斗勇,铜墙对铁壁,寸步不让。现在的世界围棋冠军,正是来自我们中国。这蕴含着无数奥秘的围棋,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

节目还播出了中国的京剧,“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句豪迈的诗句正是描写戏台。京剧至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它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划分得相当严格。不仅角色众多,经过百年漫长的历史旅程,还变出了各种唱法,脸谱、各种不同的腔调,应有尽有,这也是令我们骄傲的文化!

中国汉字灵动多变,从最早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古色古香;到金文、小篆、隶书和行书等字体,种类和数目更加繁多;再到方方正正,便于辨认的楷书,中间整整经历了五千年漫长岁月的更新磨砺,已经颇具规模,从最早根据图形绘出的象形文字,到现在有模有样的楷体字,变化翻天覆地。何谓文化?这就是真正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

中国诗词也十分感性,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壮志与爱国情谊;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黯黯忧伤;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无奈与不得志;还有“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在逆境中顽强成长的心灵……

看完这精彩的《开学第一课》,我沸腾的心灵久久没有平息。试问,倘若没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人们也许还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也许还刀耕火耨,穴居野处。枯木犹待花未发,东风吹来满眼春。中华,永远在我的胸口,不知从何时起,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变成了我的呼吸和心跳。我们小学生是清晨的阳光,让我们一同好好学习,日后一定要创造出令人骄傲的文化。世界,正等着我去改变呢!

汉字之美

700字 六年级

今天晚上,我准时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在“中华骄傲”的大背景下,五节生动的课就此拉开的大幕。

我印象深刻的是“字以溯源”和“文以载道”这两节。年过花甲的王宁教授,一笔一划地给我们演示着甲骨文“正直”二字的演变过程,让我们跟随着古老的汉字,寻找中国文化的魅力。汉字在不断变化着,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多宝塔》,再到欧阳询的《九成宫》。每一笔每一画,每一竖每一横,都有着不一样美。不管是小巧、还是粗壮,都有一股中华文化的力量、骨气支撑着,难怪美国的“汉字叔叔”用尽毕生的精力研究推广汉字。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沿着汉字来认识我们的祖先和文化,沿着历史长河和祖先对话。莫高窟、西安碑林、曲阜孔庙,都是一座座历史文化的宝库,至今依然散发着神秘的能量。

写下一个字,犹如写下一个汉字千年重量,写下我们无限的骄傲。

我喜欢写字,爸爸也喜欢写字,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古人的字帖、书籍,临摹揣摩。我会把一幅对联、一首古诗,反反复复写上好几遍,毫无疲倦之感,有大楷的,小楷的,隶书的。每次还都会获得新的启发。前阵子我正在练习《登鹳雀楼》,参加福州市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次书写中,我对字形、笔画都有更深入的认识。昨天刚好听了许渊冲爷爷讲到这首诗的翻译,倍感亲切!特别是把古诗翻译成英文,要对内容、形式、音韵一丝不苟的研究把握。“白日依山尽”,许爷爷把她翻译成“太阳向大山鞠了个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听来很有趣。我也知道了汉字的美是从内而外的。内有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才有外在音韵的美,形体的美!

我要不断深入地读汉字,写汉字,在汉字美的熏陶下,做有内涵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观后感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