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样一抹色彩700字

有那样一抹色彩

700字 初三

我还记得那一抹色彩,仲春时节,新茶上市的时候。

我又来到了阳澄湖畔的江南小镇,一幅古色古香,恬谧迷人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踏着浸润着油菜花香的石板小路,许久才发现已忘记置身于树林间的哪个角落,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辗转之中竟瞥见一块褪了色的幌子——一家茶肆。

茶馆向来是清静之地,没有都市大厦的灯红酒绿,没有刺人鼻目的化装气味,更没有市侩的嘈杂,有的只是静雅。

缺棱少角的桌椅上,排放着早已被抚摸得发亮的陶瓷茶具,镂雕的窗外,偶尔会有乌篷船撑过,门口的老人摇着蒲扇,烧着底部已经发黑的煤炉,也不时端送茶水。

手捧清茶,耳边传来的是无比亲切的吴侬软语。外面似乎下着雨,但仍有乌篷船撑杆而过,伴着的还有软糯的江南和雨滴一同在水中漾了开来。

茶叶在水中慢慢沉落,缓缓舒展。轻轻捧起茶盏缓缓地呷了一口,一股无法形容的清香从舌尖滑至胸膛,再到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仿佛伴白居易“绿芽十片火前春”,如同苏东坡“从来佳若似佳人”,又像随欧阳修“所好未衰惟饮茶”,我不禁感叹那小小绿色的魅力,竟使万千文豪如此喜爱。思绪不禁飘回了从前。

爷爷爱茶,记忆中残留的只剩他一人坐在树下,哼着小调,手边放着一杯碧螺春。那时的我总爱缠着他让我尝尝杯中茶,每次爷爷都拗不过我,只好把那茶杯递给我,以为是什么琼浆玉露,便大饮一口,入嘴才觉苦至心脾。

如今,只有碧螺春那一抹碧绿仍然在杯里漂浮,捧茶的老人已去,树下的藤椅早已无踪。

雨似乎停了,手中的茶盏中汤澄碧绿,香郁如兰。望着那浅浅浮在水上的茶叶。我想:人生也同这茶叶一样,只有经过煎熬,才能磨砺自己,舒展开来,绽放自己的那一抹色彩——碧绿。

如今,我仍记得那一抹色彩,那茶盏中漂漂沉沉的,并非茶叶,而是在滚滚红尘中偶尔停歇的一颗心。

同学小传

800字 初二

乍看标题,你可别想多了,这里的“雨果”可不是法国那位著名的大文豪,而是我的同学——姓余,名楚鉴者也。他生得一副高鼻梁,一张较长的“马脸”,额头上顶着浓密的黑发,厚嘴唇上长着一些稀疏的小胡子,脸颊两旁则是一对不大不小的“招风”耳,这便构成了他的富有个性化的相貌。

说起“雨果”这一称号,也颇有一番来历:原先大家见他声音洪亮,只要一开口便能压过全班所有的杂音,又鉴于他大大咧咧,喜欢胡说八道,人送雅号——“余狗”,而他对此颇为不满,认为这个称号不够雅,便取此谐音,自改称号为“雨果”。从此之后,再有人叫他“余狗”,他便不再回应了。

当然,说起这位不入流的“雨果”,也颇有一番事迹可以讲叙:有一次,他抱着侥幸心理,违反“班规”,课间躲在教室里吃东西,结果被老师当场抓了“现行”。作为“奖励”,老师让他自行决定奖励方式,结果第二天他带来一张“红票票”,一到课间,他便冲到小卖部,二话不说扛上来整整一箱的雪碧。老师担心班上会引发“班级暴动”,便让他暂且存放在办公室。等到临近期末时,再拿出来分给大家不雨果之大气豪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人不光为人十分大方,在历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渊博。他不仅能将那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倒背如流,还能说出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历史小故事。在一次综合课上,他还专门上台为我们介绍了“土木堡之变”的来龙去脉。他的演讲,不但描绘得十分形象具体,而且还精确到了每一个细节。当讲到朝廷斗殴的那一段时,他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然后越说越激动,最后竟开始“肢体表演”——仿佛在与周围的空气展开一场殊死搏斗,真正是“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最后他下场时,全班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而他像一位得胜将军,趾高气扬地回到了座位上。

当然,“金无足金,人无完人”,相比起豪爽的气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他的综合学习成绩就略逊一筹。而且,他那张“伶牙俐齿”的巧嘴,没事总要蹦出两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来,因而他也成了老师的“重点栽培对象”。

不过,在雨果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下,“雨果”上课时的态度也越发地端正了,学习成绩亦取得了明显进步。相信在不久以后,他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雨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7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