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下纸笺.五月.一字念250字

墨下纸笺.五月.一字念

250字 初二 诗歌

春天延伸着.

夏便来了.

刻入岁月的沧桑.

依然有着最初的简单.

亦如尘埃与花朵.

惺惺相惜.

瞭望.

这染香的季节.

一簇淡雅.

比幻想更具神态.

五月.

如约而来.

一杯时光.

染着诗意.

所有堆积的情愫

皆在笔端跳跃.

梦的羽翼.

沾着晨曦的色彩.

亦沾着阡陌的风情.

它始终都是绚丽的.

也是安静的.

譬如一句祝福.

譬如行走的流年.

譬如一个转身.

一个回眸.

便可成为温暖的引序.

因为美好.

从来都是随心随意的.

简单清澈.

一直是我们心底真实的声音.

絮絮念念.

有声或是无声.

或是空离.

或是毫无形态.

不论任何.

都是要送你都话语.

一字或是千字.

也许更多.

在明天和以后.

都包含着姐姐对你无限的祝愿.

祝鹤舞弟弟生日快乐.开心无忧……

在锦市中返璞归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一 观后感

建筑的表面,不过是繁华。建筑的文化,唯有回归。

他们,在启往建筑事业的路上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在浮沉的世间随着人海漂移不定。他们心怀渴望,怀抱新潮,在本就不平凡的街道上再创繁华,在姿态各异的建筑中愈加奋然。追求,他们唯有追求,像踏上这条路一样的毫不犹豫地追求。

他,在前往建筑这条路上斟酌谨慎,在他们追求时,捡拾了一份静默来反省,坐在山头观看世间沉浮的人海。意念在一片葱茏间琢磨那水墨山水,原始的元素,自然的奥妙。跟随着工人在绿树下,在青草上追寻属于中国的建筑。

他怀抱着旁观者的态度,酝酿了几千年的古建筑文化,念想着文化的回归。回归,才是建筑所需要的;回归,才是道路的宗旨。

这一念即在尘世间穿梭了七年。

他们,七年后,仍在用别人的材料在白纸上描绘,用别人的理念在原就缤纷的色彩上重抹一笔,用别人的一砖一瓦来建造自己的辉煌。他们不知别人所云,一意孤行地在看似光鲜亮丽的道路上行走着自己口中的脱俗。然而,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无人问津。原本的路在如今他们所行走的路上渐渐被尘埃吞噬,被沙尘隐没。

他,七年后,决定用自己的念想来征服这个埋没了太多人才的建筑道路。决定用那些无人在意的材料为自己铺路。

他说:“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或许,成功就是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仍旧坚持自己的道路——回归文化,不回头,不仰望。

他在建筑中,抛弃了现代滥用的水泥,尝试了泥土与竹子的混合。一次次的失败,可他从未想过放弃这条路。

观望他的建筑。零碎的线条在空中凌乱却不失步伐地舞蹈,冷冽又不失风采。粗犷的线条层层叠叠,最终的交汇是大自然的风情。跌宕起伏的线条纵横交错,亦柔和亦锐利。

终究是回归了文化。斑斑驳驳的墙面是泥土,是石子,是砖瓦。土色般的色彩没有规律,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均匀地在线条上染上尘埃的色彩。没有华丽的金色银色,没有夺人眼目的猩红深蓝,没有天际一线的工整无感。有的只是感性的色彩,随心的线段和大胆的格局。各型各色的俄罗斯方块般的窗在应该有的地方浑然不见,在不该有的地方堆积。方格在墙面慵懒地卧着,亦是悠悠地悬挂。更有像被工匠抡起大锤砸的一个个破碎的空洞巧妙地在它必然的位置惊艳了人们。

当王澍教授获得普利兹克,最高建筑奖时,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这样评价王澍教授:“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多少人,会在长方体正方体三角体的建筑中选择了多边体;没有人,会在墙面上故意破碎一大块来使两座建筑相呼应。

他的返璞归真不仅在于材料,更在于设计,这种独具创意的设计。

他的返璞归真不仅在于设计,更在于灵魂,以往的古建筑所赋予的灵魂。

这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是真正属于王澍教授的建筑之路。或许它并不华丽,或许它并不新潮,或许它并不繁华。但它就像这个纷扰的世界,令人易沉浮其中的世界一般,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这条道路上,他付出了太多。驻足观望七年余久,试问,谁能做到?

坚定,如同王澍教授在自己的建筑路上的态度。

坚持,不要认为无人问津的路即便被风卷浪打也无谓。反而要去选择它,成就它。

回归,在繁华锦市中回归文化。一味地追求新鲜只会让你失去最初的感觉,失去最初那种淳朴真实的东西。

正如同王澍教授一样,我们唯有坚定在自己道路上,不去追逐,去思考,去学会回归,才能真真实实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美妙的灵魂。

浙江杭州上城区建兰中学初一:罗清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诗歌
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