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困难中辟路1000字

他们,在困难中辟路

1000字 高一 记叙文

在北川的一座不知名的山坡上,有一个儿子静静地守候在那。坐在山坡上,手抱着膝盖,呆呆得注视者眼前的一切:原本美丽的城市已变得陋迹斑斑,挺拔高耸的房屋垮了一个肩,疲惫不堪地下陷了一层,灰蒙蒙的天空中没有一丝飞鸟掠过的痕迹。而他的父母就在眼前的废墟之中,生死未卜。他知道,那么多天过去了,父母的年纪又那么大,没有生的希望了。可他仍坐着,想多陪陪父母。当记者问他,以后还会常来吗?他回答地很笃定,来,一定来,我还会让我的子女也来!记者曾不止一次的向他递纸巾,他说得很坦然,我没有尽到孝道。是的,回忆起与父母在一起的那段风雨共渡的日子,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慈祥,那一句句关切的话语都在耳畔萦绕。我们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想到他们的好,总是在分别时才潸然泪下。面对这位孝子,让我们俯下身,对他深鞠一躬。

2008年5月15日 天气:阴天 心情:极度担心

在去山上的一段公路上,记者遇到了这样一位老人:肩膀上扛着一扁担日用品,皮肤黝黑,因为赶路需要大喘气而没有戴口罩。他说:我还是想回去,到自己家里去。他说得很释然,但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他的家只是废墟的代名词。家,对于他而言,就是生他养他的大山。那里已是一片荒芜,有的只是挥之不去的故乡情。这一路,很艰辛,很遥远,时不时的余震可能会让这个年老体弱的思乡者丧命。记者三番五次的劝说,甚至为他列举了种种危险,但老人很执着。就在这时,迎面过来三个受难者,他们刚去倒塌的屋子里取回最后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那些让他们视为珍宝的东西仅是腊肉,白酒等一些日常用品。当记者询问他们情况时,他们也很坦然,全家人只剩下他们一个了。我设法从他的表情里找寻些什么,可是什么都没有。也许泪已流尽了吧,把那份思念藏在心底是最好的选择。在他们的劝阻下,老人还是执意回“家”。是的,那是一片什么都阻隔不了的故乡情,只有故土才会容纳窘迫的我们,也只是故土在一片狼藉时,仍是我们梦断魂劳,日夜牵挂的地方。面对这位有情意的老人,让我们举起右手,向他致敬。

2008年5月20日 天气:连绵细雨 心情:振奋

已经时隔地震有很多天了,这些天,对于那些受灾的人们是一生中黑色的记忆。我静静地望向窗外,俯瞰我现在所拥有的,鳞次栉比的房屋,宽阔的街道,连草木也在雨的洗礼之后变得更加光鲜亮丽。而他们呢,他们能看见什么,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笼罩在愁云惨雾中的另一些受难者,还是已逝的亲人留在脑海里的美好记忆……但自然的灾难似乎又摧毁不了什么。人们的意志,往昔的亲情在这一刻会变得更加浓厚。在迷雾中,总有一些人引领我们走出困境,阴霾不仅不能遮挡住他们顽强的身影,还显得愈发愧色。

在最危难的时刻,涌现出的情意最绵长,犹如一刀切下的橙子,汁水拼命往外渗。灾难,压弯得了我们的腰,压不倒我们的意志;灾难,摧毁得了我们的家园,摧毁不了浓浓的情意。

《诗经》里的现实主义风格

900字 五年级 议论文

《毛诗序》中即言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思想感悟、宣泄内心情绪的产物,是故并无雅俗之分,王孙贵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阳春白雪,于宫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游走于乡村山野,各享其乐,理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马路上的车夫,禾田里的农妇,落榜归乡的穷酸秀才,待字闺中心内怀春的纯情少女,皆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将现实的小事。身边的人儿变成曲调,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反映生活而被传颂千古。所以《诗经》中广为应用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接下来便以其个中典型——《七月》谈起。

纵观下来,《七月》全诗分为八章,其内容涵盖了授衣、寻桑、采繁、养蚕、剪枝、织麻等,最后又回到春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的男女农人们也逐日逐月重复这些工作,虽然劳动成果常常被贵族阶级所剥削,虽然年月常常无衣无褐难以卒岁,生活艰难苦不堪言,可是往里层看,往最深处看,可以看到他们充实的日子满是情趣,可以看到他们带着精神的追求来享受生活,还可以看到他们是为了衣食而勤勤俭俭不断劳作,人们起居生活所离不开的“衣食”与“劳作”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鸣鸲”等动静结合之景之物铺展开来,成为一切劳作活动的背景,极富画面感,令人观之即在脑海仿佛身临其境;“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被贵族阶级剥削的内心不满直白,体现了奴隶阶级的无可奈何、怨恨而不敢言,愤懑却只能在心中哀叹悲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奴隶阶层生活的社会状态;“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等恶劣天气的描写,于现实中烘托了农人们劳动过程的凄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断葫”等生活小乐的叙述,瞬间升华了整个篇章的意义内涵,表达出了低阶层农民的苦中作乐,苦中有乐。

既然没有楼阁,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创造一个空中楼阁,也不乏是一种大情趣。就是《诗经》这样的作品向百姓们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总结来说,《诗经》里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故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因而其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突出,现实主义色彩亦十分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记叙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