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有理1000字

文之有理

1000字 高一 议论文

中国——一个喜欢“之最”“一”的国家。

中国——一个考试分文理的国家。

中国——在教育方面成了“之最”成了“一”

时不择运,我就诞生在这个教育制度不完备的国家。不过我却因为在这样一个有很大上升空间的国家而感到激动,在我看来,见证一个事物成长的过程是最美好的享受(所以我喜欢孩子)

但是,文理这杆秤,明显失衡了。大多数人倾向于理科,理由是大学多,专业多,就业容易等……但我却剑走偏锋,选择了文科。

“NO!不行的,文科没前途的”“文科太孬了”……这样的话我听得太多了,但我仍保持本心,遮住耳朵,继续走我的文科路。

陈安之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在这过程里,许多人劝我:‘陈安之啊,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人!’‘陈安之啊,成功是必须付出极大代价的!’这些我都明白。过去,我认为成功者肯定具有强大的毅力和决心。现在却发现,成功者微不足道,反而是失败者的毅力和决心要来得更坚强——因为他们可以忍受失败一辈子。”这段文字曾经让我感到的几乎落泪,他的坚持,他的不懈,让他成为全亚洲最顶尖的演说家,每小时演讲费高达1万美金,并在26岁就成为亿万富翁。

也有很多人对我说“国家领导人都学理的”。听!多妙的一句话,多有力的打击,不知道有多少有意学文的兄弟拜倒在这句话下。

是的,没错,老江、小胡都是理工出身。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人无法忘却的,一百年后,也许没人记得老江、小胡。但有一个人的名字却一定深深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并且根深蒂固。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毛泽东——一个数学不及格的一代伟人,一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文科生!

有人说理科生没有逻辑思维能力。那请问,一个没逻辑思维的人能写出《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吗?一个没逻辑思维的人能带领革命取得胜利吗?“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是什么?这就是逻辑!

有人说理科生脑瓜反应快,不是我贬某些人,就我写文章骂他,他都看不出来呢!他都觉得我夸他呢!他都觉得他前途无量呢!

有人说学文的人没理性。请问什么是理性?丧失理性即是兽性,是人类的本性。但凡一个人都有失控的时候,这跟学文学理又有何干系呢?

有人说学文就是背,没啥技术含量。说这话的人一是没理性的理科生,要不就是连高中都没上过的人。文科高考卷,我让他开卷答,他都找不到地方呢!多可笑啊!

有人说文科生是一帮只会背唐诗宋词的书呆子,那我说理科生就是一群只会求平均速度的测速仪……

其实,我没恶意的。不过,理科生把好的名声都争走了,那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文科生只能帮我文科争点气了!

声明:我真的不是针对理科,你看这字里行间的,全文我都没甩出来一个脏字——这就是文明人,这就是文科人!

吉林通化通化县七中高一:王震

文人

900字 高一 叙事

我如何也无法想像,一个生活并不宽裕的人,如何能够写出一千五百多首诗句,并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具有史诗意义的巨作,我更想像不出,当年的大诗人怎样生活在成都郊外的草堂里,秋风秋雨中,吟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在当世之时,地位并不高贵,声名并不显赫,生活的压力对于诗人而言,是个大问题,他是现实的,他不能像达官显贵那样悠闲地在自家的庭院里散步,也不能像太白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也许并没有想到用自己的诗歌去换点什么,不能像自己的祖父那样恃才狂傲,他面对的只是不间冷冰冰的草堂,一所简简单单的茅屋。

我们并不因为他的穷困潦倒去反衬他的伟大,更不必说伟大的艺术家多是穷困的、清高的,我想我们应该去赞美的是那样的一个时代,国力强盛的唐帝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皆的作诗的习惯,诗人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青莲的诗句中体验到了唐人的浪漫,又从子美的诗句中感受到了生活中无限的苍凉,一个伟大的时代浓缩在二个人的诗句中,更准确地说,浓缩在唐诗三百首中,而杜甫,无疑是其中最为浓重的一笔。

一场安史之乱,唐帝国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二,诗从从盛唐中一路走来,历经三代,饱经苍桑,生活的无奈与寂落溢于诗表,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更看到了诗人伟大的人格,穷困潦倒而心系天下,中国文人向来有心系天下的宏愿,但生活困苦而依旧可以守此志愿,少之又少,或许只有子美与陶子了吧,而这也正是他引起后世文人共鸣的原因之一,后世像尊崇圣人一样推宠杜甫,其伟大的人格精神是其中重要原因,理学宗师朱熹更是将之与诸葛亮、范仲淹、颜真卿、韩愈并称为中国五君子,尽管在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人人皆可以为圣贤,但真正可成为圣贤的民间人士除了子美估计找不出别的人了吧。

中国人自古喜欢诗歌,从诗经到汉赋,从汉赋到唐诗,从唐诗到宋词,哪个不是文学史上的奇葩,在诗的世界里,我们有自己的偶像,有自己推崇的仙人、圣人。

现在成都的杜甫草堂是经过数次重建、多次修复后的现状,包括解放后的大规模扩建,到现在,俨然成了一个博务馆,但是当年的草堂也许根不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现在的草堂早不是当年的草堂了,现在的草堂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能让我们无限联想的纪念堂,而最为真实的是这块地方,这个当年杜甫生活过的地方,因为诗人的许多作品都出自这个地方,诗人在这里生活了五年之久,相对于漂泊的诗人而言,这已是相当长了,于是后人,尤其是文人更将这个地方奉为“圣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