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加西亚的信》后感1200字以上

读《致加西亚的信》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平洲高中吴海萍

一次校会上,苗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全球印刷史上销量最高的出版物之一,它就是《致加西亚的信》。究竟这篇文章有什么重要价值,竟然在世界上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致加西亚的信》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是,一百多年来此文所推崇的关于敬业、忠诚、勤奋的思想观念,却已经在全球的许多地方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这个送信的故事及其意义使我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书中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取得联系,但只知道反抗军首领在古巴森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址。所以无法把信传达到他。但美国总统又必须尽快获得他的合作,于是,有人向总统说:有一个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能找到。总统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信——一封致加西亚的信,罗文将它封在油纸袋里。吊在胸前,三星期后,将信交给了加西亚。

读后深有感触:

感触一:敬业——文明道德的交融。“凡事之成,必在敬之。”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完成任务非罗文非属,语气如此坚定,我想,这也是对罗文此人“敬业”精神的首肯吧。敬业,是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也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敬业,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的代名词;敬业,是传统职业道德和现代文明美德的融合。是啊,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大舞台需要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用罗文的精神剖析自己、对照自己,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距离是问题,距离是压力,距离更是动力。今后,我将在“敬业爱岗、爱岗敬业”方面付诸行动并见到成效。

感触二:忠诚——做人成事的根本。罗文接到信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而是静静地把信拿去,立即无条件地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与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相比,罗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忠诚”。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建筑师。忠诚,是成事之根,也是做人之本。平日,我用“真诚待人,真诚做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读了《致加西亚的信》这篇文章后,我更坚定了“真诚到永远”的信念。

感触三:奋斗——铸就辉煌的基石。有了理想的追求,有了敬业的精神,有了忠诚的品格,还更需要一种实干的行动。罗文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成功的背后,不难想象其中包含着多少艰辛曲折的故事。平凡的罗文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动人的故事又带给人们什么启示呢?平凡与不平凡只在一念之差:平凡与不平凡有时只在于肯干,不肯干;平凡与不平凡有时只在于是否有不断进取的热情;平凡与不平凡,有时只在于是否发挥了自身潜在的能量。心怀真诚,认真地干好每一件事,平凡的点滴就能汇聚成不平凡的丰碑。

最深的感受是罗文并不知道加西亚在什麽地方,也没有问他在什麽地方。这一点是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着巨大的差别。一个简单的故事将忠诚、奉献及敬业的精神深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需要去刻意修饰,这就象是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需要知道为什麽,行动就是完成任务最好的回答。从罗文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高贵的品质(忠诚、敬业),是我们平高人最需要的。尤其是在我们的条件要比罗文好的多,不需要我们深入敌后,生命无忧,也不要献出我们的生命。我们只需要默默无闻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每时每刻将个人的利益,个人得失,甚至稍微有点不公平就怨天尤人,这样是不会成为平洲高中的优秀教工的,更不会得到荣誉。相反,如果你敬业,具本主动性,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荣誉和利益就会不期而至。通过阅读后更加使我懂得什麽是敬业,如何去敬业,能够更加积极地去对待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读《致橡树》有感

1200字 高二 读后感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