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执著的老人——刘盛兰650字

一个执著的老人——刘盛兰

650字 初一 记叙文

一个老人:脸上,是有那么多的皱纹;满头,是有那么多的白发:皮肤,是那么的黑。这样的老人,早已送进养老院去享受了。但,事情真会这样吗......

他,就是刘盛兰老爷爷。

在73岁,他的故事开始了。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日清早,他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出门了,他要捡破烂。叮铃铃,随着他的破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同时,若是有一个馒头铺在散发着馒头的香气,尽管他是口水直流,但他还是不会买,因为他是吝啬的。73岁开始,走过古稀,走过耄耋,整整17年,刘老爷爷几乎未尝过荤,未添过新衣,竟连养老院都不舍得进,只为那每年4000元的补贴。是什么让他如此执著地吝啬?执着的坚持?

哦,是他的初衷:助学。为了这个愿望,吝啬的他把省下来的钱,一元一分的全交出去了。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回忆,当刘老爷爷如大款般拿着两百块捐出去后,就只剩两张一块的和一张五块的。两百就这么拱手让人了,我是不会的,但大爷却就这么捐出去了。我已经不止敬佩大爷了,而眼眶也开始微微湿润,鼻子也微微泛红了。

刘老爷爷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至今,老人再也不能拾荒了,就连下床都不行了。他也没想到,这么多年地捐钱,竟然捐了十多万。这都是他这13年来的努力啊!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写下人间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都应该思考答案。

南郭先生后传

7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自从南郭先生逃回家后,变成了典型的“夜猫子”。每天白天就躲在家里,而夜间就偷偷溜到酒家,用从前攒下的俸禄打二两酒,再买点馒头,当一天的口粮。

可是,尽管南郭先生并非大手大脚之人,但只花钱不挣钱的日子又能维持多久?不出一个月,南郭先生的口袋里就只剩下三两银子了。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南郭先生后悔极了。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嘿,有了!既然我在这个城市已经臭名远扬,不如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份工作,重新做人。

第二天,太阳刚刚探出脑袋,江边的小船上坐着远行的南郭先生。

南郭先生在一座酒家当伙计,店里管吃管信住,只是没有俸禄。不过这也没关系,南郭先生依然勤勤恳恳。

只是,南郭先生想学吹竽。他每天一大早便起身,骑着驴子到三里外的野外练习吹竽。一开始,他吹出的声音像泄了气的皮球,嘶哑而无力,连鸟儿都纷纷搬家,离开了小树林。可是,经过南郭先生两年从不停歇的努力,他终于自学成才,吹出的音乐美妙得如同天簌之音一般,树林里的鸟儿越来越多……

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从此改变了南郭先生一生的命运。这天,皇帝发出通告:公主的神色很差,没有食欲,人也日渐消瘦,求神医相救,悬赏一百两黄金。这可是个轰动全国的消息啊!许多名医前来诊治,可最后纷纷无功而返。

南郭先生却认为自己可以去试一试,便打理好行装,辞别了酒家掌柜,来到皇城。守城的将士认出南郭先生,听说他要来为公主看病,觉得很是稀奇,连忙上报皇帝。此刻皇帝早已心灰意冷,认为试一试也无妨,便准许南郭先生为公主看病,并问他需要准备的药材。南郭先生的回答让皇帝大吃一惊——“陛下只需准备一支上好的竽!”皇帝虽然满腹狐疑,但还是照办了。当动听的音乐响起时,公主奇迹般地康复了,皇帝也深深为之陶醉。南郭先生得到了一百两黄金和“天下第一吹”的称号。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南郭先生回到了老家。开了一家名为“妙竽静音”的茶馆。每天,已经成名的南郭先生都会为茶客们吹竽,日子过得舒心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