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在孤独1000字

挺立在孤独

1000字 初二 议论文

“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们死后,被埋入地下的同样仅仅只是一具骷髅,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简。爱的精神之美宛如太阳一般发出强大而富有震撼力的光芒,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真挚爱情也在百年传唱。

故事情节很简单: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舅母家。寄人篱下,受近磨难。十岁进入慈善学校,虽艰苦却也学到了日后为她撑起整个精神力量的知识。十八岁入“桑菲尔德府”任家庭教师,在此遇到影响她一生且为她深深爱恋的主人――爱德华?;罗切斯特。经过一系列灵魂的洗礼,她终于与深爱的人结合在一起。

在19世纪20年代,简。爱出生于一个英国苦涩及艰苦的转换期。金钱和地位,似乎是人们所在意的全部,“宽容”是个冷酷而不为人喜爱的字眼。宗教常戴着傲慢而残忍的面具,贫穷或不幸的人们没有适当的住所。但尽管这样,她还是坚强的挺立在如此丑恶的环境中,不被打败。

是啊,她很坚强,从来不向他人――那些所畏的高官富人低头、顺从。但这却使她在他人眼中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从来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就如同她所说的一样“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们死后,被埋入地下的同样仅仅只是一具骷髅,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平等,只是平等,简。爱的形象就是在不屈不挠地争取平等的过程中逐步丰满。在舅母家,她受到非人的待遇,与表兄妹的地位被人为地区分开来。在长时间的压抑忍受后,她心中的愤怒如火山爆发――“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这是反抗表兄约翰的;――“我这一辈子永远不再叫你舅妈,我长大后也绝不来看你;要是有谁问我,我怎么爱你,你又怎么待我,我就说,我一想你就恶心,你对我残酷到了无耻的地步”――这是让舅母都感到吃惊的反抗;从这些幼时的言论就突出了简。爱骨子里的反抗精神;到慈善学校,她同样也在反抗。因为她坚强而且自尊。坚强,加上自尊,便是生命的源泉。

不像世上伟大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她,然而,却有着相当的举动。别人看到的是她的种种劣势,告诉她对生活不要有太多的奢望。当然,简从不信这一套,她拒绝接受世人给予她的卑微地位。她要求世人接受她本来的面目:她或许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的主宰者;也许她不漂亮,却值得人爱。

或许,像简这种敢于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人在当时并不多,至今也是,但这也让读者明白了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希望这个世上有更多人可以像简一样,不屈服与丑恶的统治阶级,敢与和黑暗势力斗争。

挺立的信仰

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早上醒来,满世界都是杜甫。2012年距杜甫诞辰整整1300年,可引入视野的“杜甫们”并不全是为了“纪念”,而是恶搞。瞧瞧,杜甫扛着枪,杜甫打着篮球——不变的只是他脸上悲怆的表情,可是这更平添了几分搞笑的趣味。“杜甫很忙”像是一场风暴,席卷了各大网络平台,全民大联欢,转载图片,更可以自己创作,硬生生把杜甫推向了所谓的时代潮流,成为一个卡通人物。

这一场风暴,势必引发一场大讨论。不必说,会有专家指出:这场风暴表现出,恶搞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在节奏加快的时代下,抒发压力的一种途径。也会有学者表示愤慨:杜甫是一个严肃的历史人物,中国民族的脊梁,怎么能对其进行没有原则的恶搞呢?还会有网友调侃:拜托!恶搞而已,玩玩而已,何必上升到这样的高度?认真你就输了!

且不说杜甫很忙,杜甫之后的人们更忙。人们在实践之后纷纷思考:“杜甫很忙”到底蕴涵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杜甫很忙”——不过又是一场炒作而已。

中青报的一篇社论《“杜甫很忙”风靡互联网:一场快闪式网络狂欢》,从网络传播的角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文章说:“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而事后证实,这场网络风潮的背后是专业的公关团队策划,国内著名的营销人士薛永昱便是策划者。薛永昱坦言,“杜甫很忙”这组图片大部分都是出自团队成员之手:“这是我们帮一个博物馆做的策划,想引起更多人对那家博物馆的关注。”

尘埃落定,显然杜甫在1300年后的突然蹿红,绝不是因为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由于一个专业团队的“良苦用心”。面对各方的质疑,薛永昱觉得“不必上纲上线,让大家回忆一下学生时代,没什么不好”。这是一种颇为轻松的态度,因为作为一个商业团体,他想要吸引人眼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而我们确实忘记了那个站在历史舞台上已千年,渐渐被时代的浮华掩盖了的杜甫。杜甫是谁?这个问题没有人不会回答。可是细细咀嚼这个名字,你又会感受到一股陌生的味道袭来。1300年,杜甫离我们太远了!

杜甫生活在唐朝,杜甫更生活在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我们背诵杜甫,但从不体味他的情感、他的思想,流利的背诵不代表我们熟知,这只是一种教育压力下的条件反射。杜甫存在于老师的教案里,却消失在我们日常的谈论中;杜甫的形象不再让我们肃然起敬,却让我们拿起圆珠笔,涂涂画画。炒作团队恰恰就是利用人们对杜甫的这种别样的“陌生”心理,炮制了这场网络闹剧。

我们根本不认识我们画笔下的杜甫。

一场关于杜甫的闹剧的确应该敲响我们的警钟。这关乎教育方式、道德标准,更关乎于我们自己。从小到大,课本总是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浓缩成课文教给我们,但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由于对现实的厌烦,往往会轻易地将其否定。这种否定,就是用戏谑的方式涂抹历史本来的面目。

娱乐至死。随着代代累积,年华流逝,我们失掉了精神支柱,忘记了作为一个人的根本。人应该靠什么活着?怎样活着?也许现实的重压之下,人们更倾向于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可是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我们更应该在内心保有一份对民族文化的信仰。这是严肃认真的信仰与原则。世界需要颠覆与重建,但人的精神需要永恒的支柱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