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半的诗意800字

四点半的诗意

800字 五年级 散文

窗外的阳光懒懒地照着,把树上的叶子晒成一片片,一叠叠耀眼的金绿色。我坐在窗前,望着夏末秋初那特有的金色傍晚,感觉四点半的这一切都是那么富有诗意。 

云的诗意 

夏末秋初的云很有诗意,诗意在它层层叠叠的层次感。那一堆堆、一层层的白云白得耀眼,白得绚烂,在淡淡的钻石蓝色的天空中,那一堆堆软软的白云像是冬天中雪白雪白的棉絮,暖暖的,有一种太阳的味道,好像从飞机上跳下去,就会落在一大堆软绵绵的被子上,然后再弹上来。 

云有了颜色,先是傍晚夕阳照着的淡淡的金色,后来是晚霞的那种淡粉色中又有金色,看上去像一个大大的棉花糖,诱人得恨不能咬一口。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它的意思是,早晨的时候有火烧云就意味着这一天是阴天,如果晚上出现火烧云就意味着明天是晴天。 

夕阳的余晖把云变成了橘色,这深深的颜色几乎渲染了半边天,煞是美丽,仔细看它,颜色由浅红色变成橘色,和天空颜色合二为一,就像一幅水彩画。 

叶的诗意 

叶的诗意在于它的透明,秋老虎那厉害的阳光在四点半也变淡了,变得诗意了,那淡金色的阳光极具穿透力,穿过了叶子,叶子变得透明了,那叶脉一条一条,清清楚楚地分散到叶子的每一个角落。叶子也由深绿变成了淡淡的绿色,像翡翠一样。那像扇子一样漂亮的,是银杏树的叶子;那像小手一样可爱的,是枫树的叶子;那像蒲扇一样坚强的,是樟树的叶子;那像大手掌一样挺拔的,是梧桐树的叶子。不同的叶子,有不同的诗意,在秋老虎的衬托下,一切是那么富有生命力。 

天的诗意 

秋日的天,很高,很远,很蓝。这蓝,蓝得深远,蓝得诗意。早晨和中午时的天是淡淡的蓝,但到了已近黄昏四点半那就不一样了。秋老虎送给天空一条橘色和粉色相融合的丝巾。天空这样一围,就变出了颜色,云儿们直夸漂亮,天空不好意思了,脸一红就像火烧那样,于是就有了晚霞。这就是有点童话色彩的秋天,天空中白云丝丝缕缕,时聚时散。 

秋的天就像高雅的夫人,静静地望着你,抚去你的烦恼、不快、压抑。偶尔,有飞鸟划过,就像是天的宠儿,划过赏秋人的心底…… 

四点半,一个秋日的下午,在这时刻,我望着窗外,美丽而宁静时刻,心中涌出太多的诗意……

四爷袁克勤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祖父为大,四爷排行老四,我们都称他为四爷。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城里头有个唱戏的四爷,名气大的不得了,方圆几十里上百里,有不知县长、市长名的,但没有不知四爷的。所以当有人问起村名时,村人回答后,一定还要底气十足的补上一句:“就是袁克勤那个村”,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本族中有一个叔父赶着马车路过泾阳一个村子时,不料车坏人困,急向村里人求助。当一老者得知这个叔父的叔父就是袁克勤时,就赶忙叫来了几个人帮忙,三下五除二的就把车子修好了,临了还把叔父请到家里像亲戚一样好吃好喝招待了一番。

尽管大家对四爷的戏交口称赞,但四爷的戏唱的有多好我不可得知。一方面那时候的我还很小,对秦腔是何物不可而知,更不用说欣赏和评价了;另一方面,那时候要听戏,只有到剧院,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你看现在街头也好,公园也好,老人们口袋装个“随身听”,到处都悠扬着四爷那独有的“袁派”唱腔。所以在那时,什么时候能听到四爷唱的戏,也就成了我最大的一个奢望。

文革开始后,我还在上小学。不知受四爷的影响还是政治的需要,村子里,也开始在排演戏。白天劳动,晚上就在小学的教室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场面,好不热闹。排演的是秦腔红色现代戏《红灯记》,《洪湖赤卫队》等。我很好奇每天晚上都在观看,我也就是在那时认识了英雄李玉和、韩英、认识了叛徒王连举和王金标,也认识了秦腔。

排练了几个月,终于到了演出的那一天。那一天四爷也回来了,那个时候,文化生活很是匮乏,人们早早都聚集在戏台下,再加上听说四爷回来了,邻村四社的人也都赶来了,人山人海的。戏还未开演,四爷先登台。霎时掌声雷动。掌声中夹杂着呼喊,人们要求四爷唱《打镇台》、《斩李广》,有的要求唱《金沙滩》、《骂四贼》,还有的要求唱《困土山》、《斩黄袍》的。其实那时候已经不准唱老戏了,可人们还是觉得老戏过瘾。

尽管人们情绪那么高涨,要求那么迫切,但四爷终究还是没有满足乡亲们的要求。他耸肩微笑,表示了无奈和愧疚,而只是唱了两段毛主席语录歌。我清楚地记得一段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一段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第一次听四爷演唱,不是秦腔,而是语录歌,他声音高亢洪亮,一字一顿,每一个字都好像是从枪膛喷射出来,极具爆发力。又像是金属与金属有节奏的撞击,明亮悦耳。

真是石破天惊,酣畅淋漓,苍劲激昂,雄浑奔放。台下,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这一切也让我大开眼界,第一次领略了四爷的名气。如果让四爷扮演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唱一段“狱警传似狼嚎……”那绝对是“高大全”。但我又隐隐的感到四爷的唱腔里有几分苍凉和悲怆。其实,这两段语录歌,我们在学校也学唱过,觉得挺雄壮听豪迈的。但我们的歌唱简直就无法和四爷的演唱来比,如果四爷的唱是黄钟大吕,我们的唱充其量是瓦盆嗡嗡。

如果把我们的唱比作豆芽菜,那四爷的唱就是参天大树。那天村子演了什么戏,我都已经淡忘,但四爷唱的两段毛主席语录歌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四爷演唱,尽管不是经典名段,但我已经被强烈的震撼了。人们尽管美中不足没有听到四爷唱的传统戏,但能听到四爷的唱,已是饱享耳福、饱享戏瘾,已是十二分地满足了。就像饥饿的人美美的吃了一碗油泼辣子捞干面一样。听说一个朗诵艺术家,能把酒店的菜谱朗诵得是听者潸然泪下,这和四爷的艺术功力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从那时起,我竟然也萌生了想学唱戏的念头。有一次,四爷回家后,问了我的学习情况。放在过去,他会检查我的成绩单,要看老师给我写的操行评语。现在也不考试了,也不比学习成绩了,啥都取消了,只剩下读报和学习毛主席语录了。他就考我几个字,又让我读了一段报纸,四爷很是高兴。当我向四爷提起学戏一事时,四爷不置可否,只是说,你现在还是把书读好,以后不论干啥都离不开文化,就拿唱戏来说,读的书多了,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就准确了。

读的书多了,你才可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你们未来的天地大着呢,将来能做的事多着呢。我认真地听着,注视着四爷,四爷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而面容却越来越憔悴了。临了,他送给我一本红皮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嘱咐我要好好读毛主席的书,下一次我回来检查你的背诵。后来学校开展背诵《老三篇》活动,我是第一个通背的,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公社举行的《老三篇》背诵。

在那段时间里,我也盼着四爷回来,想给四爷流利的、有感情的背诵一遍,让四爷高兴高兴。可遗憾的是,自那次离别后,四爷再也没有回来过。提起此事,就是现在想起来我也非常伤感。当然我也就不可能跟四爷学唱戏了,其实我也知道,我根本就不是唱戏的料:五音不全,破腔怪调。虽然非常酷爱秦腔,特别是四爷的唱腔,百听不烦,但到现在为止,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唱不好,只能算是一个铁杆的秦腔“粉丝”。虽然没有和四爷学唱戏,但我没有忘记他让我多读书的教诲,喜欢读书也读了一些书,当然也只是皮毛而已,但对我后来的生活、工作都有着很大的裨益和帮助。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四爷的评价,如果只认为他是个唱戏的,或者仅仅说他戏唱得好,那就有失偏颇。其实他的做人、他的学识、他的勤奋、他的创新以及对我们后人的教育都值得现代人借鉴和效仿。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见过他读的书,可以说书盈四壁,汗牛充栋。他爱党爱国,忧国忧民,他冒着枪林弹雨赴朝慰问志愿军,向党和政府反映百姓的疾苦。

他能搞文艺创作,像扁担枪,冯玉祥打日本,赵舒翘哭狱等,弘扬着主旋律。他的书法,无论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都非常遒劲俊秀,他对韵律、唱腔,颇有研究且独树一帜。他为人诚实厚道,热情奔放;做人做事,力求完美。这一切也都为他成为一代艺术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我们袁家后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秦腔、我们秦人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五年级
散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