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爷袁克勤1200字以上

四爷袁克勤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祖父为大,四爷排行老四,我们都称他为四爷。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城里头有个唱戏的四爷,名气大的不得了,方圆几十里上百里,有不知县长、市长名的,但没有不知四爷的。所以当有人问起村名时,村人回答后,一定还要底气十足的补上一句:“就是袁克勤那个村”,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本族中有一个叔父赶着马车路过泾阳一个村子时,不料车坏人困,急向村里人求助。当一老者得知这个叔父的叔父就是袁克勤时,就赶忙叫来了几个人帮忙,三下五除二的就把车子修好了,临了还把叔父请到家里像亲戚一样好吃好喝招待了一番。

尽管大家对四爷的戏交口称赞,但四爷的戏唱的有多好我不可得知。一方面那时候的我还很小,对秦腔是何物不可而知,更不用说欣赏和评价了;另一方面,那时候要听戏,只有到剧院,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你看现在街头也好,公园也好,老人们口袋装个“随身听”,到处都悠扬着四爷那独有的“袁派”唱腔。所以在那时,什么时候能听到四爷唱的戏,也就成了我最大的一个奢望。

文革开始后,我还在上小学。不知受四爷的影响还是政治的需要,村子里,也开始在排演戏。白天劳动,晚上就在小学的教室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场面,好不热闹。排演的是秦腔红色现代戏《红灯记》,《洪湖赤卫队》等。我很好奇每天晚上都在观看,我也就是在那时认识了英雄李玉和、韩英、认识了叛徒王连举和王金标,也认识了秦腔。

排练了几个月,终于到了演出的那一天。那一天四爷也回来了,那个时候,文化生活很是匮乏,人们早早都聚集在戏台下,再加上听说四爷回来了,邻村四社的人也都赶来了,人山人海的。戏还未开演,四爷先登台。霎时掌声雷动。掌声中夹杂着呼喊,人们要求四爷唱《打镇台》、《斩李广》,有的要求唱《金沙滩》、《骂四贼》,还有的要求唱《困土山》、《斩黄袍》的。其实那时候已经不准唱老戏了,可人们还是觉得老戏过瘾。

尽管人们情绪那么高涨,要求那么迫切,但四爷终究还是没有满足乡亲们的要求。他耸肩微笑,表示了无奈和愧疚,而只是唱了两段毛主席语录歌。我清楚地记得一段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一段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第一次听四爷演唱,不是秦腔,而是语录歌,他声音高亢洪亮,一字一顿,每一个字都好像是从枪膛喷射出来,极具爆发力。又像是金属与金属有节奏的撞击,明亮悦耳。

真是石破天惊,酣畅淋漓,苍劲激昂,雄浑奔放。台下,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这一切也让我大开眼界,第一次领略了四爷的名气。如果让四爷扮演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唱一段“狱警传似狼嚎……”那绝对是“高大全”。但我又隐隐的感到四爷的唱腔里有几分苍凉和悲怆。其实,这两段语录歌,我们在学校也学唱过,觉得挺雄壮听豪迈的。但我们的歌唱简直就无法和四爷的演唱来比,如果四爷的唱是黄钟大吕,我们的唱充其量是瓦盆嗡嗡。

如果把我们的唱比作豆芽菜,那四爷的唱就是参天大树。那天村子演了什么戏,我都已经淡忘,但四爷唱的两段毛主席语录歌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四爷演唱,尽管不是经典名段,但我已经被强烈的震撼了。人们尽管美中不足没有听到四爷唱的传统戏,但能听到四爷的唱,已是饱享耳福、饱享戏瘾,已是十二分地满足了。就像饥饿的人美美的吃了一碗油泼辣子捞干面一样。听说一个朗诵艺术家,能把酒店的菜谱朗诵得是听者潸然泪下,这和四爷的艺术功力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从那时起,我竟然也萌生了想学唱戏的念头。有一次,四爷回家后,问了我的学习情况。放在过去,他会检查我的成绩单,要看老师给我写的操行评语。现在也不考试了,也不比学习成绩了,啥都取消了,只剩下读报和学习毛主席语录了。他就考我几个字,又让我读了一段报纸,四爷很是高兴。当我向四爷提起学戏一事时,四爷不置可否,只是说,你现在还是把书读好,以后不论干啥都离不开文化,就拿唱戏来说,读的书多了,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就准确了。

读的书多了,你才可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你们未来的天地大着呢,将来能做的事多着呢。我认真地听着,注视着四爷,四爷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而面容却越来越憔悴了。临了,他送给我一本红皮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嘱咐我要好好读毛主席的书,下一次我回来检查你的背诵。后来学校开展背诵《老三篇》活动,我是第一个通背的,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公社举行的《老三篇》背诵。

在那段时间里,我也盼着四爷回来,想给四爷流利的、有感情的背诵一遍,让四爷高兴高兴。可遗憾的是,自那次离别后,四爷再也没有回来过。提起此事,就是现在想起来我也非常伤感。当然我也就不可能跟四爷学唱戏了,其实我也知道,我根本就不是唱戏的料:五音不全,破腔怪调。虽然非常酷爱秦腔,特别是四爷的唱腔,百听不烦,但到现在为止,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唱不好,只能算是一个铁杆的秦腔“粉丝”。虽然没有和四爷学唱戏,但我没有忘记他让我多读书的教诲,喜欢读书也读了一些书,当然也只是皮毛而已,但对我后来的生活、工作都有着很大的裨益和帮助。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四爷的评价,如果只认为他是个唱戏的,或者仅仅说他戏唱得好,那就有失偏颇。其实他的做人、他的学识、他的勤奋、他的创新以及对我们后人的教育都值得现代人借鉴和效仿。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见过他读的书,可以说书盈四壁,汗牛充栋。他爱党爱国,忧国忧民,他冒着枪林弹雨赴朝慰问志愿军,向党和政府反映百姓的疾苦。

他能搞文艺创作,像扁担枪,冯玉祥打日本,赵舒翘哭狱等,弘扬着主旋律。他的书法,无论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都非常遒劲俊秀,他对韵律、唱腔,颇有研究且独树一帜。他为人诚实厚道,热情奔放;做人做事,力求完美。这一切也都为他成为一代艺术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我们袁家后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秦腔、我们秦人的骄傲。

四片叶子的三叶草

1200字 六年级 散文

如果我找到了一株四片叶子的三叶草,我会把它送给你,让你永远幸福。

——题记

她住在广州,叫梦琪,现在已经上大学了,靠自己赚的一些生活费维生,生活十分艰苦。听说,三叶草中也有四个花瓣的,但有四片叶子的三叶草是少之又少,若能找到四片叶子的三叶草就代表找到了幸福。她从来就不相信,但她一放学就能看见许多扑在绿油油的草坪上专心寻找四叶草的孩子,这时她总想欣慰的一笑,可却笑不出,看见那些孩子的天真,她似乎看到了她童年时的欢乐和幸福。

大学校门一开,即时涌出了一群谈笑风声的学生,也只有梦琪,一声不吭单独地走着。她在思考着许多烦恼的事,她好象让自己更寂寞。无奈,梦琪今晚又要累个半死了。她再次经过草地,小孩依旧在这寻找着四片叶子的三叶草,这也再次使她忆起过去。

读高中时,梦琪的父亲是一间公司的员工,她的母亲在外地打工,她母亲虽在外地,但也经常写信回来。大约在她上高二的第3个月,梦琪父亲工作的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了。父亲对她说,他要去梦琪母亲工作的城市找她母亲,和她母亲一块儿在那工作。但不能带她去,而且可能很少时间能和她联系,她以后只能自己靠自己,自己照顾自己了。梦琪很明白父母的苦衷,懂事的点了点头。父亲走后,梦琪开始自立了,性格也越来越孤僻。

梦琪上的是寄宿学校,一星期回一次家。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打开信箱,果然有一封写给她的信。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发现里面夹着一株已经凋谢的四叶草,显然是在信箱里放了多天了。信封内还有一张小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听说四片叶子的三叶草能给人带来幸福,我们就马上不辞奔波去找了,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一株,希望你永远幸福。

你的父母亲

看着熟悉的字迹,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不过她也没有多想,依旧是给母亲一封回信。但从父母寄给我四片叶子的三叶草后,他们就再也没给梦琪写信了。梦琪一开始以为是父母太忙了,没时间给她写信,她还是静静地等待父母的回信。就这样,半个月、一个月、半年……梦琪仍满怀希望一次次的打开信箱,可信箱里还是空空如也。她意识到了不对劲儿,也就这样,她的父母没了音信。至今她和父母失去联系已经三年了。

梦琪晚上上完夜校,就要去餐厅打工赚钱了,她常常打工打到深夜11点半左右才回家。她打工时无意中看了一眼日历,才发现今天是她自己的生日,这见事连她自己都忘了。而过几天又快到中秋节了。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继续工作。打完工后,梦琪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家走。

她有气无力地走到家门口,打开已经生锈的信箱。她惊奇的发现有一封信,她迫不及待的把信打开,发现里面有一株四叶草和一段字:

孩子,你生活的可好?我们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特地找了四片叶子的三叶草送给你,它代表着我们给你的祝福。这三年来让你吃苦了,爸妈对不起你。孩子,记住,要抓住幸福,别让它从身边溜走。我们生活得很好,你不用担心。我和你爸开了一个“三叶草花园”,里面种满了三叶草。许多游客都来游览,都来欣赏幸福。我们很开心。我和你爸中秋节就回来和你团聚。

你的母亲

看完信后,梦琪嘴角上扬起了久违的微笑,眼泪湿润了她的眼睛,眼前的一切模糊了。她把四叶草攥到胸前,身体靠着门框,凝望着远方的星星。此时的夜空、星星和她美丽的一笑,成了一幅永久唯美的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