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1000字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一个高大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它叫我不要灰心,不要放弃,鼓足勇气,勇往直前,让我在成长路上,披荆斩棘,不畏艰辛,他就是坚毅顽强的航海家鲁滨孙,一位让困难俯首称臣的巨人。

出生于17世纪中叶的鲁滨孙从小喜欢探险,长大后不顾父母阻拦出海远航,却不幸在一场风暴中流落孤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没有绝望,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凭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智慧建造房子,种植粮食,圈养山羊,烧制陶器,救助并教化野人“星期五”,后来靠自己的聪明勇敢,救下被歹徒挟持的船长,搭乘他的船返回英国,回到阔别28年的故乡。

鲁滨孙,就像一位时代的巨人,感召着后人要挑战磨难,战胜生活,他的精神就像一面旗帜,鼓舞着无数年轻人的心。

风暴海啸,压不倒他不屈的灵魂;疾病伤痛,打不垮他执着的信念;孤独寂寞,扑不灭他希望的火种。

流落孤岛,他承受了无量的困苦。难以想象,一个人,没水没粮,无居无所,前方是一片灰暗,想要活下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多少次,他种粮收谷,弯腰直臂,挥汗如雨:多少次,他扛枪打猎,踏破铁鞋,兽口脱险;多少次,他运木造船,挥斧力劈,背如弓弯。一切的艰难,只有自己承受;全部的辛劳,只有自己承担;所有的汗水,只有自己挥洒。辛勤坚韧,就是鲁滨孙!

受伤患病,他经受了死神的考验。一天的大雨,他得了风寒,高烧不退,疟疾不止,头痛不停,生活难以自理。他本身病得就很严重,无药可医,再加上无人照料,病情不断恶化,向风暴要来的命即将交付给疾病,死神将至。可他不甘就这样结束自己的一生,他拿出《圣经》,向上帝祷告,拿出巴西烟叶,点燃用烟熏烤。他执着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生意志再一次助他度过险关,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自己的未来,重新站了起来。执着顽强,就是鲁滨孙!

孤身一人,他忍受了无尽的寂寞。二十余载的春秋,二十余载的无人交流,偌大的孤岛上,没有一人与他为伴。泪水要自己拭去,汗水要自己擦去,鲜血要自己抹去。累了,无人扶持;困了,无人依靠;伤了,无人照料。即使救下了星期五,也只是多一个人与他一起寂寞,仍然没有一个人能听他吐露心声,文明的代沟使他无味的生活仍然不见色彩。但不论生活多乏味多空洞,他都憧憬着未来,他的胸中怀有希望,他的心中充满梦想,他坚信,美好的生活总会到来。积极乐观,就是鲁滨孙!

《鲁滨孙漂流记》一书就似一副强心剂,总能给人以逆境奋起的力量。它的主人公鲁滨孙的坚强刚毅,不畏困苦,执着乐观,勤劳勇敢的精神,也将感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向鲁宾孙学习,用坚定的信念,扫平成长路上的一切路障;用执着的精神,支撑我们坚定前行的脚步;用辛勤的汗水,领略成功到来的非凡魅力。

《鲁滨孙漂流记》读感

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首先讲述鲁滨孙的出身、家庭对他的期望以及鲁滨孙自己的人生愿望。而后讲述鲁滨孙两次出航的经历,首次出航便遇到风暴,鲁滨孙很是害怕,但是当风暴过去一切都平静下来时,他内心世界中仍然渴望航海。第二,次出航鲁滨孙的经历复杂了很多,他比第一次成熟了,也有了自己的航海收获,但这次航行他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遇上海盗,当了奴隶。有了前两次的经历后,鲁滨孙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航行,然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了之前化险为夷的幸运,他乘坐的船失事了,船上的人除了他之外可能全都遇难了,只有他自己飘流到了一个无人的荒岛,鲁滨孙把这个荒岛叫做绝望岛。鲁滨孙飘到荒岛后首先内心经受着恐惧与绝望的考验,在经过了一系列优势与劣势的比较后鲁滨孙获得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他开始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他种植庄稼、自制劳动工具、建房子、做陶器、驯养山羊、做面包,甚至还自己造出了能环游小岛的独木舟。最令人紧张的情节是鲁滨孙在小岛的一岸发现了野人的踪迹,看到了野人吃剩下的人的骨骼,鲁滨孙怕极了,他三天都不敢出家门,后来稍微胆大了些,就把全部精力放在隐蔽住所上。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星期五。他的勇敢一如鲁滨孙,所以他们才结成了“同盟”,这或许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只有具有相同气质的人才能在最危难的时候走到一起。星期五除了勇敢之外更吸引鲁滨孙的是他的诚恳和忠实,星期五虽来自一个野蛮的部落,但他心灵深处有做为人类本源的知恩图报的思想,这可以说明“人之初”都是“性本善”的。人,哪怕是最荒蛮的野人也是可以教化的,正因为如此,鲁滨孙才不断地教星期五“向善”,甚至向他宣讲基督教的思想。对星期五这个人物,人们通常评价他时所讲述的特点就是上面谈的三点,不过这次阅读我也很感慨于星期五的聪慧好学。在文中,鲁滨孙首先是教星期五学习用各种工具干活,结果是星期五干的活要比鲁滨孙还好;然后是教他学会了英语、甚至最后使他理解了基督教义。在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星期五身上那种不断吸纳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可贵精神。也正是因为他学会了这些能让他立足于文明社会的本领,星期五成为了那些野人部落中第一个“文明人”,走出了那片充满血腥的荒夷之地,开始了更为新奇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这周的阅读,对鲁滨孙这个主人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新的想法。随着鲁滨孙在岛上生活时间的延长,他的“国王”意识也愈发强烈。文中好几次强调鲁滨孙对小岛有领土权的自豪感;面对星期五,他救回来的唯一一个人类,鲁滨孙从始至终都是以主人对仆人的态度来看待的,甚至他当初要救星期五的出发点也并不是找个生存的伙伴,而是要找能帮他离开小岛的。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鲁滨孙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鲁滨孙实际上也一直都是一个以占有、扩展为目的的“殖民者”,正因为他具有这种“殖民”思想,才有了他后来似乎感情很淡泊地将星期五转手卖与他人的行为。对于鲁滨孙这个可能不会给他增光添彩,但却是一直存在的特点,我想大家还是要有认识的。因为,这就是小说的时代性与人物的真实性。

世纪初三:黄昏的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