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淡雅的文字中1200字以上

行走在淡雅的文字中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读书,是一种自我润泽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悠然灌溉。书,是水,是一脉清泉,是精神的甘露;而心,则是一朵荷花,根植在水中,无声无息,吸足水分,自我开放,在晴日的午后,或者静谧的夜晚,散发出淡淡的馨香。

因此,朱熹说,“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性,明心见性,透彻灵魂。

因此,有一位作家说,读书之后的心,如露水浸染过的大地。谈的是读书后心灵的惬意,以及舒畅。

我喜欢读书,尤其在烦恼时,在寂寞时,在患得患失时,都会拿一本书,无言地独坐在阳台的躺椅上,慢慢地读着,读沈从文的《边城》,读周作人的散文。这时,就仿佛有鸟鸣盈耳,月光盈脸,珠露在心:浑身洁净轻松,如一片羽毛,在阳光下散发出丝丝的光线。

沈从文的小说,总是给人营造出一角理想的天空,营造出一角精神生活的后花园。这儿,有清清的流水,有高高的白塔,有边城,还有边城的人和洁净的爱情:翠翠在这儿撑着船,间或见人说笑,眼睛会小兽一般一眨,低下头去;傩送在有月亮的夜晚,会登上岩头,唱着清亮亮的歌。这儿有吊脚楼,楼窗打开,白白团团的脸儿笑着露出;这儿有端午的鼓声,有“雨落下,水面一片烟”的迷蒙。这是一个和谐的环境,一片诗意的田园,无论是生活的,无论是精神的。可惜,我们只可远望,只可羡慕,却始终无法走近,无法进入。翠翠,还有翠翠们的山歌,就如一轮圆月,悬挂在边城的上空,悬挂在边城的夜晚,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即。

更何况,这儿还有悠扬的笛声,有迎亲的唢呐,有黄狗汪汪的叫声。

一切,都是这么美,让我们的心浸润其中,显得丰盈,洁净。

一切,都是那么洁净,拂拭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思想水灵,清新,馨香如梦。

沈从文《边城》的美,借助于优美洁白的文字,化为一颗颗清亮的水珠,映着青山绿水的韵意,带着青葱翠嫩的穿透力,穿过书本,穿过时间,一颗颗滴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养心的同时,也在养目,我们在润泽感情的同时,也在翰墨的香味中醺醺欲醉。

文字和内容,在沈从文的文章里,达到一种高度的美的融合。这种美,不是技术,是艺术,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和王维的诗,李清照的词,可以前后辉映,不相上下。

这种自然清新的美,在另一个作家的文中,也时时闪现。

这个人,就是周作人。在周作人文中,文字清流如水,感情洁白如云,美好的篇章如明花照眼,好鸟时鸣。在他的文中,故乡的野菜,提着竹篮走在乡间田野中的女子,还有那悠远的童谣,咿呀的乌篷船,山上如丹的乌桕树,把一个水乡的风景,淡出淡入地显现在我们面前。一时,故乡之思,如烟一般袭上心头。

此时,我们想到了故乡,想到了故乡山头的夕阳,夕阳下放牛老人的山歌;想到了故乡的小路,小路两边的野草野花,还有扛着锄头的农人;想到了我们当年背着书包,在早晨的风中一群群唱着歌向学校跑去。

周作人的散文,时时让我们踮起脚跟,遥望日益远去的故土,还有往事,还有童年和童年的人事。

读沈从文的文章,我喜欢在午后,一个人浑无闲事时,也无人事打扰时,坐在那儿,看上一两章--当然不能多看:美的东西,好的东西,应当细细享受,太快了,太仓促了,有些暴殄天物。一章读罢,满腹难言的愁绪,竟然一丝一缕地袭上心头。这种愁,说不清道不明,却很熨帖。我们的心,在名利场上已经风干,已经缩水,已经没有感情波动了。读了沈从文的文章,一种久逝的感情,又终于得以回归了:有感情波动的心,才是真正的心。

至于周作人的,我爱在患得患失时,在大挫折之后,一个人拥被而卧,看上一篇两篇,或是他饮茶的,或是他喝酒的,或是他有关故乡庙宇石桥的文章,都无不可。周作人的感情,无论忧喜,无论思乡,都化成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忧伤。这些文字,如一杯热茶,一缕酒香,一盘酥油豆,让读者一颗风尘飘摇的心,找到一处生活的驿站,拍拍灰尘,坐下来,得到刹那的安抚。

红尘过往的心,负重前行,能得到一会儿歇息,得到一刻安闲,该多好啊!更何况这儿,风轻云白,月明如昼。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处精神的驿站。

那么,我们在繁忙中,在灯红酒绿时,为什么不放下手头的事,挤出一点时间,挑拣一刻安闲,拿一本薄薄的书,在安静的午后,或者虫鸣四起的夜晚,读上几页呢?“因过竹院闻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即是此理。读一片淡雅的文字,你的心就会拂去繁华,变成一朵荷花;你的人,也会一身清静,犹如一片通碧的莲叶了。

读书,读好书,真的很惬意很舒服!

行走在漫漫长路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家乡的巷子总是被雨水浸着,雾蒙蒙的,一眼望去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

我总爱一遍遍的轻轻的踏过积水的青石板地,蹦蹦跳跳,仿佛时间会从此静止。

那是我记忆中的梦。

——题记

许久没回来了。

自从八岁那年和父母、祖父母搬到城市,就再也没回来过。

那么这次回来的原因便是:太祖父去了。

雨水稀稀淋淋的泼洒下来,顺着发丝缓缓滑落。我没有撑伞。沿着古意盎然的长巷,我轻轻抚摸着斑驳的石墙。

景还是旧时的景,但是人心却早不比昔年的轻松畅然。

不知不觉走到老宅的门口,我扯开唇角苦涩的笑了笑。果然么,故土难离,太祖父,难不成是您的召唤么,您怨我没能在您最后的时光陪在您身边吗……

雨似乎大了些,我抬手拭去额上的雨水,忍着鼻腔的酸涩,推开古朴的大门。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

一切生命都在萌发着蓬勃着生机,只有他,我的太祖父啊,静静的沉睡在这一片勃勃生机中。

我的幼年是和太祖父太祖母一起度过的。长大后在城市的喧闹浮躁中生活了七年,我午夜梦回时会梦到这座古宅和带着慈祥温和笑容的太祖父太祖母——我心中的净土。

在所有家人中,我和太祖父的感情最好。换句话说,是他养育照顾了我整个童年。

幼时的我十分顽皮,偏偏大人们都很疼我,舍不得打我骂我。于是所有人都拿我没办法,个个无可奈何的望着我道:“这孩子,小小年纪没个女孩子样,长大可怎么好啊。”每在这个时候我就会扮个鬼脸,嬉笑着作势要跑远。

这时太祖父便会重重的拿着他的木杖敲打着青石板地,并且做出怒气冲冲的严肃样子。我先几次还会被他骗到,回头紧张的望他。此时他便会用看起来苍老却健康的手摸摸我的脑袋,宠溺道:“我的曾孙女将来是要当状元的,要那种扭扭捏捏的样子做什么。”大人们虽不赞同,但是却也不敢和太祖父公然顶嘴,只好趁着太祖父不注意时狠狠瞪我一眼。

当然,我才不会被吓到呢。

太祖父爱写毛笔字。他道:“女孩子跑跑闹闹倒是没什么,只是这笔字一定要拿的出去才好。”我当时玩心正重,只是左耳听右耳冒。不料太祖父竟把这当做正经营生,日日督促着我写字。我常常腻烦这枯燥的练习,太祖父便总是语重心长道:“写字不光只为给人的印象佳,更为修身养性。你性子跳脱,只是怕你以后会吃亏。”

此时回想,更觉太祖父字字珠玑。现世凉薄,又岂是有抱负就能抵用的?

此情此景忆起曾经太祖父手把手教我写的一句: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水自长流,花自飘落,那么太祖父的人生也要像春天一般逝去吗?握紧双拳,我不愿承认我对生命流逝的深深无力感。有时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感叹人生苦短,可只有事情临头我才发现我最痛恨的是最亲最亲的家人离我而去,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

我知道人的一生其实很短,也许你品一盏茶的时间已有成千上万的生命逝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可此时离开我的是我的太祖父啊。

太祖父,您听我说。

我现在已经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了,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人都会赞我一句沉稳有度;我真的有努力学习,相信不久以后女状元这个梦想应该可以实现吧;我也有认真练习以前腻烦的毛笔字,一笔一划。我……我已经明白了您的苦心,可您为什么不看着我长大直至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

景色真美,太祖父最喜欢这样古香古色的景了。

我走进抬手抚摸着粗糙的树皮,闭眼感受指尖的摩擦。情绪微微平静下来,或许……或许我也该放下,毕竟如何如何的痛苦悲伤也于事无补了。

等等……等等!这是什么?指尖的触感让我猛地睁开双眼。

我抹了抹脸上的雨水,凑近树干去看,只见上面有些模糊的刻着几个大字:天上人间,心常驻,莫悲怀。

脸上平静的面具终于崩裂,我蹲下用手臂环抱着自己,失声痛哭。

疼爱我、迁就我、教导我的太祖父啊,就算我不愿承认,您也终是去了。我该怎么形容您对我的爱护……您是最了解我的人啊。

千言万语我把它们吞入腹,仰起头,灯火微醺,天晚了。

太祖父,我该回了。我要继续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咱们的梦想了。

我站起身,望着树干上的字体怔了一会,默默转身,离去。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

有些已经过去,而有些尚未开始。落花流水春去也……那么春天逝去,迎来的是什么?是夏,是秋,是冬,而后是又一个春。周而复始,永不终止。

太祖父的生命和梦想仿佛在我这里延续。沿袭了太祖父乐观的我又岂会一味消极下去?

我该回了。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

我的心里满满的,充满力量——这是生命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