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深夏读后感650字

那年深夏读后感

650字 读后感

“我记忆中的布鲁克林,只有查理。从前是,以后也永远是。”

从十二岁的懵懂少年开始成长,从二十岁的桀骜不驯明白人间真情,乔伊和查理,这两个平时写信互怼的欢喜冤家,在岁月里,却建立起了无法形容的非血缘关系,超越亲人之间的关爱。

在很多人的眼里,乔伊就是个“怪”里“怪”气的孩子,连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小男孩出众的天赋呢?

大胆乖张的他能和罗斯福在笔尖畅谈,政治上的问题丝毫不输于总统,人口统计发展中国家被他的机灵“耍”得团团转,顺利地查到他想知道的人的家庭住址,谁都不知道他下一秒又会做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暴躁”“脾气差”是记者扣在查理头上的代言词,有谁能听到他心中那些纯真的梦想和心声?

信中,两人一次一次的对骂,半挑衅半玩笑的谎言,甚至是无意的小吵,让乔伊和查理越写越停不下来。在每一封信中,他们的性格彼此相投,乔伊不再是那个“瘦小”的男孩了,查理也不再是曾经只会一言不合就动粗的风云人物,他们都是平常人,他们却是超越亲人之间的“损友”,时间长河里,两人如父子般珍惜着对方。

结局也许是很不如人意的,海柔、乔伊、卡丽阿姨,怀念的只能是曾经,查理那不可磨灭的样子,最终,所有的回忆只好成为过往,乔伊再也没有查理一起互怼了。

但是,查理、班克斯奖,改变了悲痛,乔伊得到了莫大的幸福。查理是逝去了,他却留下了给乔伊最珍贵的礼物。

书里的形式十分独特,一封封信,一则报道,一场场比分,从未见过这种奇特的格式。一字一句中,不禁开怀大笑,又有时黯然神伤。

有一句歌词:“我只想陪着你,直到世界尽头。”查理不在了,还有乔伊,守护那份记忆。

草房子读后感

550字 读后感

不知道是因为我和书中的人物们都在小学时代,读起来居然有些难以言说的亲切感——《草房子》

是的,这本书是印象最深的。每次读到文章末尾时都有一缕忧伤和微微的颤动。

书中的语言有一股舞蹈演员的柔美之意,一股可洗涤内心的纯真之意。读起来就好似浑然不知地剖析了现实,来到了作者笔下的世界。走着走着,就走到文末了,这时你才心头一震,四下里发现无人,又茫茫然的翻到下一页。之后,又来到了作者笔下的天地,发现这天地很美,有一些“小桥流水人家”的的意象了。

文字美,场景亦是。作者的笔头总能如马良手里的画笔一样,勾勒出一幅幅似身临其境的画面。就好象,你真的能望到三百里外海滩上打来的茅草铺的草房子;你真的能闻到主人公桑桑与朱小鼓打完“泥仗”后所散发出来的臭味;你真的能听到秦大奶奶追悼会上人们的哭声……,而作者就是如此,我想。

而故事情节也牵引着我,当每次故事情节被推向高潮时,我的心也如那高高的浪潮,仿佛你与作者笔头下只隔着一张薄薄的白纸,而我有时也真想一脚踏进这白纸,亲眼目睹这扣人心弦的故事。

到了书末,我翻的频率慢了下来,为的是不要马上就合了书。一直到了最后一段,我也一字一句仔细念着:“一九六二年八月的这个上午,油麻地的许多大人和小孩,都看到了空中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白色花环……"

是的,我好像也看到了那美丽的白色花环。这本书好像一杯美酒,值得我们慢慢品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读后感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