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自由550字

蓝色的自由

550字 初三 散文

没有童年的欢乐,不知明月的凄凉,去得到了一份难得的夜色……

天还是那样的蓝,蓝得胜过了心中海的彼岸,只是更加深沉,如同超越了明镜的单纯,在飘飞的樱花里少了淡淡的幽香,却多了一阵菩提的黯然,宛若是郁孤台惆怅的寄托,升华的境界早已逝去了花的装饰,死掉的颜料凋零着他们最后的容颜,却只是哗然的蓝色,又有什么值得去回味?没人知道,也没人想知道,在这个是非颠倒的时间里,蓝色的象征却成了自由的枷锁,风干的泪水沉浸在迷失的树洞里继续它的生命,因为它明白,透彻的溪流是不会接纳堕落的同类的,即使它们从前相处得是那样的惬意——而这只不过是夜的开端,遗忘的岁月是不足以填满这个十足的大坑的,鸟儿的悲铃依旧回旋在未知的空中,仿佛是一种憧憬,或者说更像是一种泯灭的天籁之音,只是早已不那样动听,婉……

时间的长河是不会停止它那仓促的脚步的,青涩的嫩芽始终会在蓝色的海水里萌发,直至连最初的心儿也变成蓝色为止,到那时,苍天的巨树又是否会回忆起这段往事,大概会吧,要不然,它干嘛要煽动它那脆弱的叶儿呢?我知道,这是它对于那段历史最后的寄托,寄托于叶儿的纯真,而那绚烂的红枫则是凄凉的葬礼罢!被白雪包裹着的枝丫,用甜美的梦回味着青涩的自由,纯美的,欢快的,永不褪色的,同样,也绝对是一次……——或许该让它自己来诠释这一切,那将是无法言语的美,不是吗?

在山腰里飘逸的清纯总是难免被蓝色所侵蚀,但终究会有自由的希望,我坚信这一切的发生,只不过显得太过遥远,遥远……

蓝色的追问

900字 初一 记叙文

1921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完力学和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印度。傍晚,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浩瀚的海水,习习的凉风扑面而来,吹走了旅途的困顿。其他旅客也在甲板上漫步,其中一对母子的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不由侧耳倾听。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孩子看着湛蓝的海水,欢呼着。     

“地中海。”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 

“为什么叫地中海?”孩子半晌之后继续发问。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妈妈想了一会儿作答。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孩子寻根究底。 

年轻的母亲,被孩子问得一时语塞,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饶有兴致的他。他轻轻地拉起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这一解释出自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瑞利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得出结论—海水的颜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可是,在告别了那对母子后,拉曼的心总是不踏实,觉得自己的解释不够充分,没有十足的信服力。男孩那双充满探索精神的大眼睛让他为成人死去的“好奇心”感到羞愧。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他利用自己的研究优势,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现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一样。他进一步研究,又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为20世纪初的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他叫拉曼,他发现了被称为“拉曼效应”的光散射效应,为物理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930年,他走上诺贝尔领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荣获巨奖之后,媒体的采访纷至沓来,拉曼的回答总是寥寥数语,而重复得最多的是:我只是追问了一个为人所司空见惯的问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而这个问题却是由一个小男孩提出的,他的那颗好奇心震撼了我,也启发了我。科学之路,就是要常怀好奇之心,并努力地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