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瑞恩的井》有感1000字

读《瑞恩的井》有感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读《瑞恩的井》有感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天天用水吃水、心里又会想着谁呢!我猜非洲某些地区能吃上水的人一定记着加拿大男孩瑞恩呢!

说到瑞恩,他是我最近读过的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文中讲到在瑞恩六岁时,正上一年级,当他听老师说非洲的孩子们缺医少药,又没干净的水喝后,立即向妈妈提出拿70美元为非洲孩子们捐一口井。可是出于家里的经济状况,父母没能马上答应他,而是提出‘为家里做一些额外的家务挣点钱’这样的办法。瑞恩牺牲很多时间去做家务,终于攒到了70美元。可是这时才发现钱是不够的。为了瑞恩美好心愿的实现,妈妈写了一封信给报社。果然,通过媒体的效应,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两个月后,瑞恩就收到了七千美元的汇款!

瑞恩已经为非洲8个国家建造了30口井,这可真是不凡的举动。要知道,瑞恩初次为非洲捐款打井时只有六岁呀!想想六岁的我们在干什么!无非是跌了一跤便哭个喋喋不休、为了吃糖闹得天翻地覆、喜欢在妈妈怀里充当小宝贝……那里为别人想到过什么!回首我的童年,记忆里涌现的只有一幕幕不堪入目的坏事情,相比而言真的是羞愧难当。

相关阅读:

寒假读后感作文专辑

《十万个为什么》_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长腿叔叔》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读《麻雀》有感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读《伟大的母爱》有感

读《凡卡》有感

《童年》第一章读后感

读《信任》有感

《童年》第二章读后感

读《圆明圆的毁灭》有感

《童年》第三章读后感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童年》第四章读后感

读《购买你的时光》有感

《童年》第五章读后感

再读《背影》有感

《童年》第六章读后感

读《瑞恩的井》有感

《童年》第七章读后感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童年》第八章读后感

《斑羚飞渡》读后感

《童年》第九章读后感

读《老外捡硬币》有感

《童年》第十章读后感

《成吉思汗和鹰》读后感

《童年》第十一章读后感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读《巨人传》有感

《童年》第十三章读后感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

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有感(2)

伟大的童年——读《童年》有感

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有感(1)

读《童年》有感(1)

勇者拾梦——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读《童年》有感(2)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人生

读《童年》有感(3)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读《童年》有感(4)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感

读《童年》有感(5)

读《林肯这一生》有感

《童年》读后感(1)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童年》读后感(2)

读《野生的爱尔莎》有感

《童年》读后感(3)

读《水浒传》有感

《童年》读后感(4)

读《苦恼》有感

《童年》读后感(5)

《雷雨》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6)

《哈利波特》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7)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8)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9)

不要因小失大——读《三国演义》有感

《童年》读后感(10)

卑微的爱——读《巴黎圣母院》

《童年》读后感(11)

读《瓦尔登湖》

1200字 高一 应用文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尔登湖》的品读,总觉得地点不够好,每次翻阅,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墙,让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却又觉得如此得体,这一种感觉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烂透了!直到有一次,与朋友争执被骗,躲在窝里再次翻阅,只觉每种生命都是一个悠哉的精灵,畅快与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也许只有一个人的心真的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读出这本书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觉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尔登式生活,天作棋盘星作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或许作者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可以举杯邀明月,飞鸟相与还,大自然就是他的无穷无尽良友,清风作伴,任尔春水东流。只是在我看来,未免有些许恐怖了,终日难见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孤寂,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人们可以有鲁滨逊的坚毅,但极少能忍受闭关锁国的“百年孤独”。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作者在这一寂寞中寻找自然的弦律,书中那个留下痕迹的小动物描写令我神往,晨曦出黄昏归,却发现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问候,何等惬意与满足?恐怕陶渊明知道了也非得羡慕不可。

正是这份寂寞,给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像,纵然雨中漫步,四处飞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说作者甚至可能将一个水分子幻想成一个水精灵,倾听着它们在和风细雨中的律动与笑声。这种极端的联想令作者深深爱上了自然,因为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并且仁爱有情,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下,一切烦恼皆烟销云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场梦,只不过每个人的陷入深浅不同,作者以梦视人生,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幻想,这是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与退避,这也是多少隐归山林之人的想法,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在当时又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他没有凌驾规则之上的实力,却又不愿在规则下低头,就只好跳出这个规则,那就只有跳出这个社会了,听起来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道骨,只可惜却带着满腔的愤懑。

作者跳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跳出来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视了自己的品质,还是高估了社会的品质,他的书并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没被标榜,或许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发寂寞时,看一下他的书,之后惊叹:呀,这种生活真好。之后,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书柜中封存了。作者笔下的动物即使再生动,大多数人也无非说一句:写得真好。罢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规则的,即使穷一生之力,毕其功于一役,也还是想抓住规则。

作者倒也给了人们另一种规则:自然规则,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闲,抚月吟夜雨、随日荡清波的自在,这的确是一种好规则,唯一的缺点就是孤寞——人少。可万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过,再完美的规则也抵不住人多,这就是一个悖论,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浓愈香,只是读者偶尔才能从书中呷上一口,虽回味悠长,却无可奈何,无法贮酿,但就是这么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简的诗句,令人终生难忘。

就是这么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