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凝聚了故乡浓浓的乡情900字

臊子面,凝聚了故乡浓浓的乡情

900字 初一

“臊子面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美食”,百度里的页面如是说。看到这,我不以为然地翻了个白眼,关上电脑。

不知为何,提起臊子面,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说:“啊,那是陕西著名的传统美食。”其实不然。真正正宗的臊子面,只有在我的故乡——宝鸡才能吃到。

臊子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相传,在周朝国都周原旁有一条大河,叫做渭河,在今宝鸡岐山县。就在这渭河边,住着一条十恶不赦的巨龙,作恶多端,百姓们苦不堪言。

有一天,忍无可忍的周武王带着最精良的士兵和战马,屠杀了恶龙。因为有传闻说吃了龙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周武王决定让全国的百姓都吃上龙肉,长生不老。可是,龙肉虽多,但人也多,就是每人一口也不够分啊。

一个聪明的大臣就提出了解决方案:把龙肉切成小丁,和蔬菜一起煮成汤下面条,每人吃一碗,就算吃不到肉,也能喝到汤啊。但是,又没有那么大的锅,于是人们规定,吃到肉的不喝汤,把汤倒回锅里继续煮,留给后面的人。

后来的臊子面,就是由龙肉面改变的,只不过把龙肉换成了陕西的特色臊子肉,不喝汤,把汤倒回锅里的习惯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请不要小看臊子面,虽然它只是一碗面,但是它可没有那么简单。正宗臊子面的标准是九个字:面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味要“酸辣香”。要想做到这九点,没有吃过正宗的臊子面,不了解宝鸡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臊子面的配菜有五色。白的是豆腐,绿的是蒜苗,黄的是鸡蛋,红的是萝卜,黑的是木耳,再就是臊子肉和面条。为什么是五色而不是六色七色呢?这也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代文化里,五脏六腑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养生就要养它们,五色配菜刚好对应五个器官,缺一不可。

因为岐山臊子面的名气,漂泊在外的老陕们常常能找到陕西风味的餐厅,可是却找不到熟悉的味道,哪怕厨师是正宗的宝鸡人。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还是不正宗么?到底哪里不一样呢?是水不一样?还是面粉不一样?思考良久,我得出答案——是地方。

我们陕西人是恋家的。贾平凹是陕西人,他的《心迹》就讲述了陕西的风土人情。路遥也是老陕之一,他曾说过:我的眼中充满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由此可见,陕西人的恋家情结是非常浓烈的。

臊子面正不正宗,仅限于味道,如果是在故乡,和家人一起,味道不一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同样的道理,就算吃到正宗的臊子面,但是人不在故乡,味道一样也不能带来心里的温暖。

桌上的臊子面香气扑鼻,浓浓的热气里,我仿佛看到了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人间有味是清欢

800字 初一

看到清欢这个词,我不禁想到了最近网络上爆红的词---佛系。清欢,自是清淡便欢乐。而这代人生活节奏快,多少人忽略了那淡雅、恬适的快乐,每个人都急于向前冲,却忘了路边精美的栀子花。灯火通明的夜晚,自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忙忙碌碌的人们如同表盘上的秒针。没有人停下,因为一旦停下,就会被人遗忘。在喧闹的城市里,夜是那么的深沉,有时觉得自己背负不起头顶上那沉重的大气,有些压抑,有些无味。工业化下,雾霾笼罩着你我,我们虽牵着手,却互不相视,渐渐被它隔阂,浓厚的城市气息让人呼吸不过来。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或许会有一些迷茫。面前的十字路口、面前的人,该何去何从?突然觉得人间无味,我们太多世俗,也渐渐失去味觉,霓虹灯还在闪耀,而我将目光投出窗外。

中学大概是每个人既自中学大概是每个人既自主又单纯的时候吧,但每个学生都在为了自己人生而奋斗。我也如此,此刻坐在床上,提笔写作之时,内心其实索然无味,我不禁抬头望向窗外,各色的人们还在各色的灯下行走,心中莫名生出一种悲凉,好像自己不太喜欢热闹。气鸣声、喧闹声是这个时代的铃声,仿佛自己并不适合这样的世界。若是回到古代,做回那个一箪食、一瓢饮,口若无味不食三白饭的自己,那该多好。清幽小路,不羡明月,自顾享受慢的恬淡、清雅,不愿心思国家事,只愿一生常太平。不愿动荡催人怨,只愿平安入夜深。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深处有味至味,清欢自是桃花源。

或许是清雅的欢乐是容易得到的吧,否则何为人间有味是清淡的呢?在成功的人背后默默付出而不怀嫉妒之心的人,该是乐享清欢的吧。他们不愿将心放在尘俗之中,而是取一瓢清水濯净它,不沾染一丝尘灰;取一壶清酒化一世沉醉。人间有味,即是对自己奉献的态度;人间有味,即是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即使浅浅一笑,无怨无悔,抚平波澜。清欢在此,平淡在此。淡是追求,清是抉择。此时,一片宁静,大家都淡淡地睡着了。

思绪回到本子上,突然觉得尝到了夜的清欢的酸甜苦辣咸,却都淡淡的、恰到好处的,让人闲适、宁静,想停在此刻,希望时间不要流逝太快。转念一想,“淡念”不能常存,否则变成“浓味”,可就尝不到清味了。

收笔之时,一片清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