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管理智慧》有感1200字以上

读《教师的管理智慧》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浅谈班主任的管理技巧

--------读《教师的管理智慧》有感

钱岗小学   孙勇进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最基本的要素,是班级品德教育过程中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对社会来说,如果一个一个的家庭美满了,这个社会就比较美满;对学校来说,如果一个一个班级有生机了,这个学校就有生机了。通过阅读《教师成长》之《教师的管理智慧》,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和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动之以情,情感互动”是师生交流的捷径。

现在常常听到老师们感慨“如今的学生真难教”,确实新时代的小学生们早熟的快,接受了许多社会信息,甚至形成了不少成人化的思想,不象以前的学生那样对老师的教诲洗耳恭听,相反越来越个性张扬。对这种现象我发现采取强硬的措施,如罚站、罚抄、晚放学等等,只会引发更大的抵触情绪,拉大与学生心灵距离,结果收效甚微。后来总结出进行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是利器:多在学生需要获得帮助时伸出温暖之手,发现有学习困难的同学,有厌学情绪的,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无学习积极性的,我不是采取直接的体罚方式,而是多花点时间关注督促鼓励他;在课余时间要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我无拘无束地相处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多与其父母交流他的近况,让该生知道老师是真诚的关爱他而不是冷落他,使他们成绩有所提高。 

二、发挥班干部角色作用,人人争当班级小主人。

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通过他们团结和带动其他集体成员,这是形成班集体的关键。因此我及时发现,考查和配备班干部,使用并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在班务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干部,这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技能的重要构成部分。还要通过班级活动,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为集体服务,参与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要求全班同学参加班级的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为班级管理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班级的每项活动中尽量不冷落每个人,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荣誉感,又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加快班级的整体发展。 

三、掌握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教育的技能。

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配合诚意,会大大影响到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农村小学尤显突出,关系更紧密:常常碰到一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表达出对子女教育敷衍、轻视的态度,甚至出现学生家长连自己的子女读几年级都不清楚的现象……因此要正视这一现象和问题,多花精力在与家长沟通、交流上,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解释引导,使家长摆正了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并且在课外严格管教子女,以便于班主任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四 、“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随手拾起地上的一个纸团、把讲桌上的粉笔盒摆好、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等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达到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的境界。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

五、正确运用批评,是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

批评能唤醒学生的警觉,从而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批评的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觉悟,提高思想素质,变得更具有道德素养,从而少犯错误,换句话说,批评是为了不批评。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喜欢表扬,因此,班主任要慎用批评。(1)批评要有“导”。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多采用一些开导式、启发式的语言和语气,能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批评。最好少用一些否定的指令式的语言。(2)批评要有“理”。批评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理,以理服人,且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和蔼。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接受批评。(3)批评要“活”。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对于善于思考、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他自己去思、去想、去悟,使其自觉改正;对于内向、反应慢的学生,要特别耐心,并要非常注意措辞,避免伤其自尊心;对爱耍小聪明的学生,多采用提醒、暗示的方法;对错误较严重,但仍不知悔改的学生,则要用严肃的态度批评,但切忌偏激。(4)批评要有“技巧”。有些班主任习惯用反问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学生也一时难以反驳,但学生心里都不太乐意接受。例如,一位学生不会“主动”打人,偶尔有一次还手把对方打了。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这样处理:“我知道你肯定不是故意打人的,可如果你当时能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不和他交手,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从老师的话中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诚恳地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又如,有些学生上课经常分心,教师可以说:“你看小明同学多么认真,上课一点儿也不分心。”分心的同学一听便明白他自己没做到这一点,便马上改正了。这样的批评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他积极改正了错误。

批评是班主任在工作中常用的教育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起到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如果应用不当,就会使学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状况,甚至会发生一些意外。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掌握批评的技巧。

总之,我认为班主任要在各项工作中,善于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和技巧,充分发挥班主任角色的主导作用, 重视 学生 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 的 培养 以及 个性 的 充分发展 ,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教师观察力的培养》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教师观察力的培养》是一部以小窥大、以微观细节性的手段实现宏大目的著作。作者仅选取了一个视角——课堂观察,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阐述了此视角下提高教学效率的诸多具体操作模式与方法,指出了一条通向高效率教学之路。无论是浏览还是细读,它对提高课堂观察能力、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都会起到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全书分成两大部分:前四章宏观介绍了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的必要性,维度,准备及方法等,后八章则以前四章内容为背景支持,对课堂观察涉及的八个领域进行探讨,它们分别是感受课堂氛围、聚焦课堂管理、探寻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查证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化、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检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评估学习的成功、培养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这八个领域既是教学设计时的着眼点,也是观课时的关注点,更是反思教学时的衡量依据。每一领域都是重要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在观察过程中如何把这些领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观察他人教学并以之为样板向他人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观察自己、如何使自己被观察。通过观察——反思——目标确立的动态循环,能极大地促进自身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与反思更多的体现在听评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等。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特别对于教师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教师观察力的培养》一书中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现),在具体使用时,可以照搬,但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机动的修改,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课堂观察。

在使用观察记录工具,我们要面临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的问题。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是观察点,如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观察记录工具;如果想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那么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再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显然应该采用定性观察记录工具。二是观察者自身的特征,如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记录工具是合适的,但这要求观察者有比较好的视力、良好的反应能力、快速的判断能力。若想从活动的难度系数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来判断,那么需要记录一些教学片段中的行为、对话、情境等细节,则需要观察者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和较好的记忆能力。三是观察条件,如观察“课堂对话的效度”,除了要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外,还需要一些音像记录设备,否则,对话过程中的语调和神态等对话要素很可能无法记录。

进入课堂观察时,每一位观察的教师根据自己确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要有定性的描述性记录,也要求有定量的记录,比如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同时,要有观察者的观察感受和理解,观察的教师还要记录音像资料。

观察教师可以从自己的观察点出发,按照规范的观察记录记下了在每一个观察点上学生和教师的情况,并记录下当时的课堂片断,为课后会议以及写观察报告提供翔实的依据。

建议今后的研讨课活动,可以根据老师们研究的着眼点进行分组,然后尝试用观察记录工具对课堂活动和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这样的形式既有利于做针对性研究,又能在评价时有事实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