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也绵绵500字

冬雨也绵绵

0
0
500字 初二 写景

习习凉风吹过,丝丝冬雨幻成一片蒙蒙的轻纱,仰望中,雨柔柔地扑向我的脸颊。窗外虽没有一片新绿,但幽幽的暗黄也随着风和雨的身影倾斜飞舞。

怀疑冬天也有魔法,蓝蓝的天也浮上了一层茫茫的灰色。雾一样的雨飘落在了那一片片泛黄的叶子上,雨露在叶片上荡漾……雨渐渐的大了起来,可依然温柔。这时,细碎的雨轻盈地蹦跳于天地之间,“滴答——滴答”地为天地传话。手在雨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却猛然发现了几朵在冬天绽放的淡紫色小花:淡紫色的细小花瓣簇拥着金黄色的花蕊,有些花瓣被雨打掉了,依然显得婷婷玉立。我有些分不清这到底是春雨还是冬雨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谁也没有感到寒的刺骨,倒觉得十分清爽。

绵绵冬雨还在下着,丝丝雨飞落,润润天下物。遐想随着风雨飘荡,树叶夹在雨里,从我头顶缓缓掠过。雨又渐渐的,渐渐的,小了。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奶奶,温和地抚摸着我的脸,有着无穷的奇幻。雨又像一位顽皮的小弟弟,在我头上撒下细细的白糖,还不停地说:“吃啦,快吃啦啦!”我无奈地耸了耸肩。

雨越来越小,天边居然出现了金黄的太阳,把雨渐渐隐去.雨中又有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不是彩虹,而是太阳!雨还在下,由一层雨丝变成了几点雨丝,一切都清晰、明亮了起来。雨不再轻盈地蹦跳了,好像已经累了,但还没有尽幸,抓紧时间再玩一下,看一下冬天的景色。雨儿一点一点地收敛自己,只看见远处有几丝淘气的雨还在留恋,久久不愿到达地下。

城市最后的补锅老人

800字 初二 写人

你是否知道还有补锅匠这种职业。每天到周末,早上10时左右楼下空地上都会传来,“叮、叮、叮”一阵阵敲打铁皮的声音。那是位白发老人在此“叮、叮、叮”地忙碌着他的补锅生意。每天都有许多居民前来为自己已经损坏却不忍心丢掉的锅具打上补丁。

他右手把着锅,左手握着捶,开始了一天的“捶打”工作。30多年来,他用铁锤一锤锤的砸向锅底,坚守着这份快要消失的职业。

“补这样一个锅,少不了一千锤。”他常叹息道。他手中的铁锤已有30年历史,手把磨得乌黑。旁边是一辆破旧的小三轮车,车上挂满了锅底、锅把及补锅的零部件,他认为这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上世纪80年代,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不少。他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从不吆喝,自有熟客打开门,吆喝他上楼。“这全靠手艺和信誉。”他笑着说,那时候他到一个院子里,排起队来找他补,一个院坝要补几天,生意好得很。“我以前就是靠补锅,养大了家里一大群孩子。”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里的铝锅都变成不锈钢,老人的生意也变清淡。而曾运发的心态却很好,他表示,现在还补锅,不是为了赚钱,就求个精神依托,锻炼身体。“现在生活好了,物质多了,年轻人用坏了东西就丢了,老年人舍不得丢,才来找我。”

在开始补锅前,老人仔细地用剪刀将锅底剪去,重新换一张崭新的锅底。将锅底剪掉以后,就开始用锤子将边缘锤平。补这样一个锅,老人少不了用一千锤,需要花掉一两个钟头。补锅的同时,做事仔细的他不时停下,检查着自己锤子敲打情况。他补锅的工具大多都是简易的道具、铁钉、螺母等。

他的手艺好,在整个巷子里都是出了名的。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做活计时很安静很认真,补的锅比新买的用得还久。住在巷子里的胡瑞敏告诉记者,她家里的锅都是拿到这里补。“我家里两个小孙子都是听着他的补锅声长大的,他敲打的声音很有节奏,听着舒服,”邻居们说,现在补锅的人越来越少,补锅的年轻人更少了。“老爷子补锅,价格公道,做事认真,他这种靠劳力吃饭的敬业精神很值得许多年轻人学习。”庞敏说,这门手艺没人继承,就快消失,很可惜。“哪家的锅没有一点小补小修,如果真没有了补锅匠,还真不方便。”

在许多人心中,补锅匠、磨刀匠、剃头匠、爆米花师傅等旧行当正在随着城市的变迁而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

上海宝山区月浦实验初二:刘斯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写景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