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怕的背后800字

在怕的背后

800字 高一 议论文

“奥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迈进,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

我们所惧怕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恰恰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深度思考的。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不会思考的“沙发人”。现盛行的娱乐节目一步步地蚕食着青少年走向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导者青少年走向仅仅满足于大脑皮层微量兴奋的深渊。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志士,“头悬梁,锥刺股”的学子,还有“凿壁偷光”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思维,勇于向课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服的知识收入囊中。“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能破除惰性思维,征服这一切自然不在话下。

“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着名英语专家俞敏洪在创立“新东方”初期,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并规定所有新进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只知道照着教辅念,不注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打开知识这扇大门,最终让学生对知识感到恐惧。

“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在德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也正因为这样,德国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在我们国家,不健全的教育体制制造出一堆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而非真正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知识分子。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以及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目标的绝对化,让我们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产生不满、厌倦甚至恐惧的情绪。

在“怕”的背后,我们逐渐慵懒的思维宣告着对“难点”的让步;老师的不当引导尘封了我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另外,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抹杀了我们探索的兴趣。“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惰性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完善的引导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畸形的价值取向。

夜里的月

550字 初一 散文

喜欢夜里的月,她总是那么美,那么皎洁。她就像个害羞的姑娘,将她那轻柔的光线有意无意地洒在我的脸上,而当我仰面望她时,她又总是害羞地把自己藏进云里。

我幻想着她能走下来。从夜空中走下来,穿着她最爱的那件白色裙子来和我相会。我望着她,希望她能听到我的心声,而她依旧在那里,一样的美,一样的亮,一样的高。但我却没有了从前的赏心悦目,从前的如痴如醉,因为我从她的表情中看出了三个字——不会的。

我生气了,气她那样死板只知躲在天上,气她毫无理由地拒绝了我的请求。我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自己还是无故地气了,气得每晚不愿抬头,不愿看她那冷冰冰的脸。

某夜乘车,心情极差。看着车窗外的树,一棵棵迅速地向后跑去,越跑越远。速度是那样的快,快到连句道别的话也来不及说。偶尔一阵风吹过,几句无奈的“沙沙”声,也显得如此的心不甘情不愿。我是多么伤心啊!想想昔日的树友们,当初热烈的夹道欢迎,舞动着双臂唱着歌的情景,如今已经都逝去了。它们一个个竞相离我而去。虽然现在是同样的列队,同样的声音,却都是在逃离我,抛弃我。

我无奈地重复往日习惯的动作——抬头看她。我想她也许会想树一样离我而去了吧。可当我抬起头的那一瞬,我看见了,依旧的美,依旧的亮,依旧的含羞带笑——是她,她还在。也许是我冷落了她太久,今日一见,她竟乐弯了脸,弯弯的就像天上的船,那也许就是她为了与我相会而做的努力吧。

我想就算这世上的一切都离我而去,她还会在那里等我。即使相隔很远,但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丢掉她——夜里的月。(抬头、望月、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