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1200字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1200字 高二

有些人说:“这是民族文化最坏的时代。”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愈发广泛,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外来文化。自然有人喜欢,于是推崇,兴起一阵又一阵“外来热”,却凉透了那些钟情于本土文化的心,于是他们便本能性地进行抵抗,认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可事实真如他们所想的这般消极吗?我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不应抱有这般悲观抵触的想法。我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应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才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国家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吗?非也。将其丝毫不损、一成不变地、像封存艺术品般冰封永存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吗?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亘古不变的雕塑画作,它可以是混乱割据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可以是安稳祥和时期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它可以是国家在危急存亡关头时悲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也可以是民族兴盛之时简洁明了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份民族文化是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拥有生命的灵魂,因此将它放置属于它的天地中,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它蓬勃发展才是对它最有利的。

当明确了这一想法后,我们看看外来文化是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没有任何波澜,不流动,很快会变得污浊不堪。而对于民族文化这潭水,外来文化就是使它流动起来的一大动力源。外来文化的出现,一定会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论是以怎样的形式。晚清时期为抵抗列强的全方位入侵,国内各行各业也努力发展与提升自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而后为突破美苏在重工业方面的垄断趋势,更多的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投身于强自我反垄断的斗争中。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强者只是一块垫脚石。”尽管有些时候,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或者刺激会使我们流血、受伤,但我们不能否认,往往是这些残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涅槃重生。

一定有人会想: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也会发展的。为什么不抵制外来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纯净的环境中自然发展,何必要承担这份还可能遭到损害的风险?

自麦哲伦先生成功完成环球航行后,世界已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注定自此,“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以图屹立于世界巅峰的观念落伍了。各国文化随着政治、经济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欲“独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断双臂”式的斩草除根,而以这样的快刀斩去所谓的“乱麻”的结果,却往往是“独其身”了却“不得善”。

我想,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怀有敢于挑战,不惧失败的勇气,周国平先生有一句话:“人应该至少拥有两样东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头再来的勇气。”我想,在面对这件事上也该如此,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也许会迷路,会摔跤,但绝不应该惧怕这些而驻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让外来文化作为盲目跟风的挡箭牌,让其背上那莫须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们持以正确客观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时代。

最什么的邂逅

1200字以上 高一

最安静的邂逅

屹立在那幅江南山水刺绣前,我注视着刺绣中飞鸟掠过西湖面的踪迹,岸边摇曳的水草惊起湖面的涟漪,还有那盘坐于西湖岸边、融和于这山青水墨色的江南女子,轻抚着刺绣上细致的针线与深邃的纹路,如浪如潮的思绪不仅在我的脑海中飞扬。

奶奶是做苏绣的,在她那间不大的屋里挂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刺绣。有山光水色的风景绣:水中灵动的鱼儿和天空飘着的白云相映成趣;也有形神兼备的人物绣:撑着长篙悠然划舟的船夫和在荷花深处采莲的女子相互应和。我在奶奶的身旁长大,从小就流连于各式华美的苏绣中,学习苏绣的针法,接受苏绣技艺的熏陶,我便痴迷于这气质非凡、清新脱俗的苏绣了。

直至走进大城市的繁华中,身处世间的喧器中,我便再也找寻不到苏绣的踪迹了。我看着世人对于苏绣流露出陌生的模样,听着世人对于中国传统技艺的冷淡甚至排斥,又忆起了奶奶家中挂着的琳琅满目的精美刺绣,不禁无奈地叹息了。

我起身去寻找繁华世间之中的那份静谧与沉淀,我渴求那照耀中国传统技艺的光阴。终于,我在江南边上,邂逅了那份希望。

江南小船缓缓驶过西湖中央,在平静的湖面泛起微微的涟漪,岸边水草的芳香氤氤在湖面。云雾缭绕的水气中,飞鸟悠然地掠过树梢,一切都沉浸在江南如诗如画的暮色中,濡染着一份雅致的水墨色,为这西湖的水洗尽了铅华。

我身袭一条腰间绣着几只菡萏的苏绣长裙,行走在这梦幻般的山光水色中,远远望见了一位女子。她身袭一条白色旗袍,裙角与腰身绣着梅花与飞鸟,她端庄地坐在一位摆台前,台上放着一幅正在制作的苏绣。她拿着丝线,轻柔的手腕在苏绣上游走,我欣喜万分,径直朝着她走去,在她的台前停下了脚步。

微风拂起,温柔地吹起了我的裙摆,我裙间的苏绣不禁吸引到了那位女子的眼神。随即,她与我四目相对,惊鸿一瞥,她的眉宇间尽是闪闪的光芒与沉淀在技艺中不为世俗纷扰的气韵。我们相视一笑,像是心领神会般的,她便接着手中苏绣的制作,灵动的手腕拿着细如发丝的针丝在一幅偌大的布幅上下游动。每一次换丝,每一次铺布,每一根扎进布幅的针,她都是那么的熟练,气定神闲,镇定自若。不久,上百根粗细不一的丝线被镶嵌在了那布幅中,勾勒缠绕,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接着,她又用几根金丝银线加以点缀,然后用木砖在绣上磨平。

一切动作都是那么的熟练,她的手法与技艺是那么炉火纯青,我不禁有一种想流泪的感动。我不言,她不语,我站在台前痴痴地望着她聚精会神地刺绣。我们安静地立在这江南山水、西湖岸边,听不见天空中的鸟鸣,看不见船驶过湖面的淡淡波痕,就这样沉浸在这中国传统技艺给予我们的精神上的慰藉以及和对方心灵共鸣的交会中。她坐在这西湖边上,为多少游客带去了苏绣的技艺和文化的展示?又引得多少位与我一样喜欢苏绣的人在她的台前驻足,而流连往返呢?在这样繁华纷扰的世间,还有着多少和她一样,为传承苏绣、为守护中国传统技艺而努力着的人们?

我正浮想联翩之时,这位女子捧着那幅刺好的苏绣递到我眼前,那上面绣的正是今天江南西湖的景色,我抚摸着那精致的一针一线,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她缓缓说道:“苏绣风韵犹存,只需有心人在!这幅绣就送给你吧。”说罢,她便转身朝着那江南暮色走去,渐渐的,与江南的山水风光融在了一起。

我久久地凝视着这幅珍贵无比的苏绣,思绪不由飞向了那遥远的古代……西湖边这份安静的邂逅又让我看到了苏绣的希望,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的光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