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承认自己的不一样1200字以上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一样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总喜欢看着别人生活,在我们眼里一件事情的对错好像就是取决于在做它的人数的多少。渐渐地你发现你也要和他们做一样的事说一样的话,否则就会被外人看做另类,看成不合群的那种人。

小时候在课堂上当你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不同时你会毫不犹豫的举手并大声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当你长大一些后你又很多次发现自己与他们说的不一样,可你再也没有马上举起手来,因为你看到大多数的人都说那是对的,所以你自然而然就把自己的观点扼杀在了沉默中。其实有时候你也知道自己的观点可能是对的,但只因你怕说出来会被别人嘲笑会被别人说成胡说八道,于是你宁愿选择沉默而承认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对的。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敢承认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不敢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说不一样的话。你看到别人都在做那件事情所以后来你也在做,你总听别人说那件事情是对的所以后来你也说它是对的,你甚至想都没想是不是自己真的想做或者它是不是真的对,当有一天有人突然问你为什么做的时候你甚至会答出因为大家都在做这样的答案。

前段时间我在操场上跑步时看到一位女生,到现在对她的印象都还十分深刻。让我注意到她的原因不是长得多漂亮,而是当我们都在沿着操场逆时针跑得时候只有她是顺时针在跑,所以特别引人注意。没过多久我就听到有人在评论了,不断就她这种行为进行猜疑。她为什么要这样跑?她没事吧?有毛病,想引人注意吧……五花八门的说法,反正就是很多人认为这样跑就是有什么问题,尽管他们都说不出有什么问题。后来我在想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她的方向与他们的方向不同吧,可又有谁规定就一定要逆时针呢。

这让我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以前跑步我也喜欢沿着顺时针去跑,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逆时针跑着不那么舒服。可后来发现每天晚上都只有我一个人与他们的方向不一样,我想那时候在他们眼里我也像这个女生一样吧,似乎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另类的做法。但那时候我听不到这些声音,因为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一到操场就戴上耳机用来挡住周边所有的声音,一个人就那样和他们反着方向跑了两年。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可能让他们最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我总喜欢在下雨的时候跑步,每次都是淋得全身湿透。每次跑完他们就会拉着我问怎么了,没事吧之类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好像只有那种心情极其不好的人才会冒着大雨发泄情绪,所以因此我就我就应该是心情不好。当我每次说我没事的时候都会看到他们怀疑的眼光齐刷刷的落在我的身上。我告诉他们我只是喜欢那种感觉,接着无疑是他们异口同声的说一句“有病”。

好吧,我承认我可能就是那种被别人看做另类的人。可是为什么只是因为与他们做的方式不同就是另类呢?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一点自己独特的做法,难道我们做事情就一定要去选择大家所认为的才是对的?难道大家都说那是错的我们就一定不能做?

你知道那是什么形状么?圆的。真的吗?我不确定,但大家都是这么说的……这又让我想起了小学学过的一片文章,好像是关于画杨桃,有一个孩子画的与其他人都不一样,我想这时候我们都会认为是这个孩子错了,因为只有他的不一样。而结果却是他画的是对的,只是他看的方向不同罢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就像这个杨桃,我们就是画杨桃的人,那么你是否也敢像这个孩子一样,当你发现自己画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还敢拿出自己的画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相同的,想的也总有些差别。开始你说你一定要达成什么,因为他们都要去,你不去就会被别人看做没有用的那种人,也许根本就不是你真的想要去。也许你发现自己想的总是和身边的人不一样,别人想那样做可你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也那样去做,其实这并不说明你们的想法就无法达成一致,不过是你总是从另一点开始出发的。

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一样,当你想做一件事情时只要觉得它是经过自己仔细思考过的就不要管那么多。有时候我们需要捂住自己的耳朵,用眼睛看着自己努力的方向就够了,没必要听那么多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不要怕被别人说成异类,你要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想做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看着别人怎么做你就一定要像他们一样。这不是逆反心理,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自己才是真的自己,而不是在别人眼里活成一样。

所以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一样,承认你的不一样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敢问路在何方——小谈西游记

1200字以上 初一 读后感

敢问路在何方

——小谈西游记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段熟悉的旋律唤起了不少人童年的梦,童年的记忆深处一师三徒在西行路上演绎着不朽的传奇。没错,这便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西游记》。

我对《西游记》虽不是十分熟悉,但也粗通毛皮,略知一二:幼时看以原着更改的动画片,不下十遍;再大些,就开始看电视剧;直至现在,我仍在看古典文学版本的《西游记》。在这里,我就以我个人的角度,小谈《西游记》。

本书作者吴承恩,擅长表现人物性格特征,通过各种事件即能使读者了解人物。我就发表一下我对各个人物的看法。

唐僧身世坎坷,但有勇气,敢担当;有一颗仁慈之心;有自己的信仰。在唐太宗挑选僧人欲往西天取经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多苦多累。而是怀着对国家对君主的赤诚之心,怀着对亡灵对忠魂的怜悯之情,怀着对如来对信仰的崇敬之感,毅然踏上了西天取经这条艰险的道路。这些都是他心中的佛,是他心中至高无上的信仰。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面,仁慈也是。太仁慈也是他的缺点,他一再讲所谓的“慈悲”,贤愚不辨,面对孙悟空的好心几番埋怨。正因如此,才受到西方路上邪魔的一再蛊惑。总而言之,唐僧是一个头脑迂腐的老好人形象。

孙悟空是本书的主角,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带有一份浪漫主义色彩。他曾搅冥府,掀东海,大闹天宫。表现出他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他在西行路上发挥极大的作用,他每每当师傅遇难,都历尽艰辛,救师父出来。每次他都是积极想办法,即使在受到了师父的冤枉,也并无散伙之心,对师父的忠诚可见一斑。但有人说这都是紧箍咒的功劳,非也,非也。在每次妖魔抓唐僧进洞后,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任妖魔将唐僧吃掉。那么在世上,只有观音、如来知道咒语。到时推妖魔神通广大,着实救不出唐僧,又奈他何?由此见,悟空保唐僧是出于真心。此外,孙悟空又天真灵活,诙谐幽默。是古代人理想的化身。

猪八戒是最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为本书添加了许多乐趣。猪八戒真是集成了猪的所有特征:好吃懒做、懒笨馋滑。但也本质单纯、身粗力大、坚韧不拔,若有用着他时,二话不说,多苦多累也毫无怨言,所以成了众人喜欢的人物形象。

最后是沙僧,沙僧只用两个字即可概括:憨厚。在未收他之前,是猪八戒挑担,而他加入后,就自动接起了挑担的工作,一挑就是十几年毫无怨言。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大多是孙悟空猪悟能的故事,殊不知在斩妖除魔的时候,沙僧一直默默保护师父,若有妖怪,沙僧也会义无返顾的冲出来。在师徒丧气之时也会出一两个好主意。沙僧,《西游记》中最平凡又最不可缺少的人物。

《西游记》除了塑造人物形象之外,更多的是人生哲理,其中给我最大影响的就是“敢问路在何方”,一句很简单的话语,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但有几分相似的人生哲理。

第一,体现在这个“敢”字。这表现出一股莫大的勇气,是常人所不及的。唐长老不畏妖魔,天地间一股坦然正气;三徒众费心竭力,尘世间一阵君子之风。这就是荀子口中所言的君子之勇。君子之勇,乃为扞卫仁义,不屈于权势,不顾私利,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为了心中信仰,不惜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勇,是孔子所说的智、仁、勇的统一。

第二,则是在于“路在脚下”。这十万八千里的路,是唐僧众师徒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走出来的。孙悟空曾对猪八戒说:“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你是驮不动师傅,我如何驮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样样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等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孟子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在告诉世人磨难是上天的财富,不要逃避困难。

读过《西游记》后我得到了很多人生的财富,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所以我觉得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够更加的充实自己,为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一:高梓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