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埋下一粒种子1200字

在心中埋下一粒种子

12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刚刚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的心慢慢地温暖起来,我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所说的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给我的是似激流一般清澈的感动。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常常思考,在这繁杂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我带着这个思考,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饱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形影不离、却又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视、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又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被深藏上了锁的柜中。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生到性格都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这个中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让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喻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样,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追求不同,对生活、对爱的体悟是不会一样的。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向“希望工程”捐款、汶川之爱、舟曲精神……大爱无限!爱无所不在!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但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爱会“泯灭”!只要我们更多的人去增强爱的意识,提升爱的艺术,从身边朴实无华的一言一行中感受深厚的爱,能在心中埋下一颗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自己的真爱带给更多更多的人,世界就会充满爱!

在悲惨中,我们看见美好

1200字以上 初三 议论文

当黑暗的社会举起命运与无情残暴的剑刃向他刺去,他选择理解和善良予以包容,并在痛苦中完成涅槃的升华。                                               

——题记

想必知道大作家雨果的人,都对他的经典之作《悲惨世界》有过了解。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划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  

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

故事中,年轻的冉•阿让因偷面包而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弃“恶”从善。他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成了大富翁,并且当上了市长。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执法者却不放过他。他为了不连累无辜的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再次逃离监狱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次舍己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故事如书名,悲惨世界,这本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悲惨的社会境遇,底层的人民,在黑暗的社会下,痛苦不堪,世界为什么是悲惨的?就是以为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甚至有些人在这个社会中,麻木了,堕落了,被欲望给吞噬了,反而去残害其他的人民,就像主人公冉•阿让一样,19年的监狱生活,把他从一个小伙子,变得沧桑,从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变得冷酷,残暴,无情,甚至去抢一个小孩子的钱!

然而,在这样一个人吃人,逼人堕落的世界中,作者写下了他的希望,投下了对美好期望的火苗——就是那位大主教的慈悲。他对冉•阿让的偷窃行为,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是送给他的,还把更值钱的银烛台给了他,只要求他好好活下去,并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在这个早已堕落的社会中,冉•阿让终于在19年后,又见到了光明,见到了希望,他也流下了19年后的第一滴类。自此,他的心被光明充斥了,被宽容和善良点燃了,于是,他燃烧自己放出来的光亮,照穿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他开始尽自己的一切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在这个小说中的悲惨世界中,我们终于也看到了希望,我们看到作者雨果所憧憬的人类美好的品质在传播,从主教到冉•阿让,从冉•阿让到谢勒法门,到他收养的孤女珂赛特,在悲惨之中,我们看到了美好,一次次的舍己为人,冉•阿让他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很虚幻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体现了雨果对世界美好的期望,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悲惨,值得我们所有人崇敬,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底层人民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不朽的史诗巨作!让我们在阅读之时,不仅为冉阿让而愤恨,更在悲惨的世界中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希望!

雨果力图表现严酷的刑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应该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处理,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冉阿让,主教一样,用理解和善良予以包容,就让我用雨果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将来人们会把犯罪看作一种疾病,由一批特殊的医生来医治这种病。医院将取代监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