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的味道750字

腊八的味道

750字 初三

在我的家乡,一年中最爱冬季,而冬季中最让我觉得有节日气氛的当属腊八节了。因为春节时,人们都忙着走亲戚各家忙碌;元宵节时,也没有赏花灯、提花灯的习惯。而小小的腊八节,滚热的腊八粥,却能让被寒风吹冷的心一下被焐得热乎乎了。

若是逢双休日,那便更好。一大家人从各地赶来,聚在奶奶家。许久不见的人们坐在长板凳上嗑着瓜子,聊着家常,将一年中那些琐碎零星的事拼凑起来一点点道出。我们这些小孩挤在厨房里,听着“主厨”派下来的任务,然后一股脑散开,取来各样的食材在角落各自埋头干起来了。我呢,每次总会领到拣莲心这样的活儿,心中暗自窃喜。那一个个拣出莲心的莲子,白净爽口,清脆中带着淡淡的甜。我顺势将那莲子一个个塞入口中,好不得意。手中的活没停下来过,可这碗里莲子越来越少了,有时被哥哥姐姐看见了难免奚落几声。我嬉笑着认错,忙又止住贪吃的嘴,麻利将去心的莲子一个个“咚咚”扔进碗中。将近晌午,大大小小的杂活,都被我们这群孩子干完了。装着桂圆、核桃、莲子、花生、菱角米、栗子、红豆和去皮红枣的八大碗放在一起,刷好的大锅也架起来等待着。

客厅中的大人们陆陆续续过来了,我们撤出厨房,围在门口,看他们制作臘八粥。奶奶经验丰富,是制作腊八粥的关键人物,其他人也只是打个下手。大锅中清水开始沸腾,红豆最先入锅,一碗下去溅起水花,花生也被扔入锅中煮,随后红枣、桂圆、栗子也被奶奶用手揪成小块,洒入锅中,再将所有米、核桃、莲子等“哗啦”放入。加少许白糖让其更甜些,要知道我们这群孩子都爱甜食,没了糖谁都不乐意,多了会腻,少了则太淡,奶奶估摸着用手攒起一撮白糖洒入大锅。半小时后,锅盖揭起,甜香飘出,大人们用大勺一斟,填满了摆好的碗,再配上小巧的糕点,脸上有遮不住的欢喜。

节日里,我们欢笑共品一锅粥,算不上多么特殊,但都有着美好的期望。

一碗飘香的腊八粥,滚烫浓郁,暖进心房,留在心里。

那么近那么远

900字 初三

雨声点点,杨柳依依。白墙青瓦,古朴的青石板昭示着岁月的悠长;烟波浩渺,澄澈的河水映照着这个穿越百年的古镇。记忆中,江南水乡就应如此,如同一位优雅娴静的美丽女子,遗世独立地静立在山水之中。但似乎,那记忆中的小镇离我是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人声鼎沸,嘈杂而喧嚣。回到那久违的江南小镇,眼前的一切却使我心中变得迷茫——这还是我所渴盼的,亲切的古朴小镇吗?

一个个小商贩如雨后春笋般一夜冒出。人头攒动,无数的游客将这个并不大的小镇挤满。那买的、卖的,是所谓“古老”的工艺品、小人书,是所谓的传统美食、地方特产。

贪图小利的客人讨价还价,精明狡猾的小贩不肯让利,眼前仿佛又要掀起一场争执。在这个庄严质朴的舞台之上,每天上演着类似的闹剧,显得格外讽刺。

听着高跟鞋叩击青石板的声音,看着那矮矮的墙垣边连绵起伏的太阳伞顶,感慨万千,一切仿佛都变得陌生起来。

七拐八拐,想去看看那个亲切的院子是否一如往前,却又是止不住的失落。

原先那个令人依恋的院子已然不在,而是化作由钢筋水泥浇铸的、看似华丽的仿古建筑。冰冷的墙壁,失去了以前的温度,也不见故人。

时光匆匆,如流水般逝去,不可追回。泛黄的记忆轴卷打开,仿佛一碰,便会立即破碎,如灰尘般随风远去。

记忆中的院子,应是风采万千,美丽迷人的。丹桂飘香的季节,红枫如火,映照着秋日。却也不少一丝热闹,不多一分清冷。

门槛上,爷爷眉飞色舞地讲述三国故事;院子里,奶奶勤劳地剁着菜,喂食鸡仔;竹林中,孩子们欢快地嬉笑着捉迷藏;街道上,三五成群的人们走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现在呢,酒店似乎依旧“热闹”。大厅里,人们行色匆匆,却又不得不耐心排队;那一处,店家因住宿问题而与游客吵得不可开交;旁边的看客,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

明明身处温暖惬意的环境中,骨子里散發出的,却是止不住的冷。

这古镇中的一切,离我那么近,却又那么远。记忆中的景象,已是不可追及,无法回首了。

古镇改造,所谓的发展经济,真的能使古镇变得更好吗?耳边响起了推土机的轰鸣声,人们用冷漠的嘴脸判决古镇的命运。

改造是为了进步,修建是为了维护,真的如此吗?拆毁了原有建筑,引进唯利是图的商贩……

想是这是最后一次徘徊在这熟悉的街道,最后的再见,最后的回望。眼前的一切,是近,又是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7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