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山圣境900字

游灵山圣境

9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游灵山胜境

今天,我校六年级全体师生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太湖边上的灵山胜境游玩。

绕过“华夏第一壁”大照壁,走过“智慧大门”五智门,我们来到了菩提大道上。走在大道上,耳边传来阵阵佛音颂词,身边微风轻轻吹过,路两边笔直地“站”着一棵棵银杏树,小山形状的银杏叶在微风中摇晃着小脑袋,空气中充满了花草树木的清香……此时的我们,心里面马上产生了一种神圣感,好象已经融入到“禅”的意境里,与外面喧嚣的尘世隔绝了。

漫步走到大道的尽头,我眼前突然一亮,只见前方是一座古铜色的铜制莲花台,这莲花台上的莲花含苞未放,下面的一座狮子鼓和四大天王支撑起莲花,底部还衬托着白色的圆形大理石水池,九条飞龙和八位形态各异的仙女模样的供养人环绕着巨大的水池,时不时地会喷出一些涓涓细流出来。远远望去,真像矗立在水中的一座小山,原来,这就是灵山胜境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龙灌浴,花开见佛”呀!这时,《佛之诞》奏响了,六片巨大的莲花瓣便会随着音乐徐徐绽开,一尊金身太子的佛像便从莲花中冉冉升起,并旋一周。此时,周围的九条龙就会一齐喷射出30多米高的弧形水柱,这水柱直冲天际,在空中轰然交汇,为太子佛像沐浴。顷刻间,四周鼓乐齐鸣,喷泉百媚千姿。这些清水把太子佛像冲洗得闪闪发亮,此时我感觉到,这些清水不仅沐浴了佛身,也洗礼了我的灵魂,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净化。随着音乐声渐弱,莲花也慢慢合拢。

看完了“九龙灌浴”,我们又来到了“天下第一掌”旁,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去摸了摸佛手、沾了沾福气。“天下第一掌”的另一边,是栩栩如生的“百子戏弥勒”,只见弥勒身上站着一百多个小孩童在嬉戏,神态各异。看着弥勒佛的大肚子,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只事。之后,我们又看到了“中国第一石柱”阿育王柱,参拜了祥符禅寺里的各路神仙,脚踩莲花登上了218级的“登云道”。爬上“登云道”,放眼望去,美丽的太湖,俊秀的灵山尽收眼底,给人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在“登云道”上抬头仰望,只见灵山大佛的慈容完全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灵山大佛高88米,相当于30多层楼的高度,我们站在大佛脚下,大约只有大佛的脚趾甲那么大,真是太渺小啦!灵山大佛慈眉善目,但又不失庄重与严肃,只见他两耳垂肩、双目垂视、眼神睿智慈祥,仿佛在望着芸芸众生,他的嘴巴微张,似乎要叮嘱什么,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觉。灵山大佛正对太湖,背对灵山,气势极为宏大。

眼间,已是下午2点多,我们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灵山胜境。我虽不是佛家之人,却为灿烂的佛教文化所惊叹!“山水相对佛来伴,紫气东来无愁怨”。

指导老师:虞微

游灵渠

600字 六年级 写景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叔公去兴安游灵渠。

听说,灵渠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在公元前214年开使建造,在公元前218年顺利完工,总共用了4年时间。

一进灵渠公园的大门,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展现在我们眼前,好久没走这样的路了:两旁的大树连成一片,搭成了一把自然大伞,一阵一阵的风吹来,好凉快呀!树叶被吹得“哗哗”作响,多么像一台天然的“大空调”呀!

听导游介绍,建设灵渠的总工程师是秦代一个叫史禄的人,参加开凿的有十万多民工,最后牺牲了九万多,剩下胡寥寥无几……

灵渠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灵渠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了。

湘江的源头在海洋山,漓江的源头在猫儿山,灵渠起到了一个“引湘入漓”的作用。

在灵渠上,有一个“人”字大坝,也叫大小天平,高3。5米,是用来拦蓄和提高位。北侧长344米,称为大天平。南侧长133米,称为小天平。大坝底下是用松木垫成的,因为松木在水下会释放出松脂,是自己不会腐烂。大小天平的坡面则用厚度为10-20厘米的长条石直竖,块块相叠似鱼鳞,因而称为鱼鳞石……

灵渠最巧妙的地方应该是建在大小天平顶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其基础也是用松木打桩,外围用条石砌成,中间填上砾石和泥沙。因为它“前锐后钝”,形似犁铧之嘴,故称“铧嘴”。它长约几百米……

灵渠的水很清澈,偶尔有几只调皮的小蝌蚪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时而又有几只叫不上名的小鱼儿悠然自得的在水里享受天伦之乐。树边的百年古榕,记载着灵渠的变化,见证着灵渠的兴盛与衰落……

灵渠旁边还有状元桥、飞来石、美龄亭…

多么神秘的一个地方,九万多民工用鲜血凝成了这两千年不变的历史见证——灵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