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征文]金秋十月_800字750字

[国庆节征文]金秋十月_800字

750字 高一 议论文

今天国庆长假开始了,看见杂乱无章的书籍摆满了房间,于是就整理一下。这些书籍保存了我太多回忆,我每整理一本总会翻几页看看。偶然间看到犹太典籍《塔木德》中有一句话:“?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见光明。”旁边写着我的笔记,那是刘禹锡《秋词》中,我更喜欢的一句名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众所周知,秋天本来就是丰收的黄金季节,五光十色、风光无限,可能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大多仕途失意或是离愁别恨,看到的秋天总是悲凉哀愁的。而刘禹锡这首诗给读者全新的观察角度,秋天不只有黑暗的一半,还有光明的另一半。就像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甚至白的部分更多。顾城在《一代人》里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且看我今日之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人还在拼搏当中。但是,黑暗和光明也好,秋日和春朝也好,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有希望存在的。昼夜更替,四季轮回,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则。秋天不会带走灿烂美景,黑暗不会熄灭满天星辰,可爱的人还会享受身边的美好,勤劳的人还会奉献力所能及的的一切。顺境和逆境总是不可避免,在常人看来,顺境带来欢乐,逆境带来忧愁。但是你如果泰然处之,即便是逆境又何妨呢?患得患失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在逆境中磨炼自己才是可取的。还记得《浮士德》里的一句话吗?“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不管你的梦想遭到命运怎样的摧残,都不能改变你善良的本性。哪怕梦想不能成功,可爱的人终将会为世界增添一份光彩、一种美丽。各界人士应该抛弃个人私欲,为中华民族的富国强民之路而奋斗。

新中国的成立牺牲了太多爱国之人,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作为风华正茂的中国少年,我们应该谱写更辉煌的生命乐章。

高一:刘翰奇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诸葛亮的罪恶——《三国演义》读后感_1500字

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如果说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救万民于水火而礼贤下士平易近人,那么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火烧赤壁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维定式。可是,真正的历史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吗?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小说家、史官融合了个人情感甚至政治阴谋的历史。人们只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看到他的阴谋和罪恶了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一出山,就连续制造类“博望坡纵火案”、“新野纵火案”及闻名于天下的“赤壁大战纵火案”。千里之中,狼烟滚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儒以仁治天下,诸葛亮一介儒士,却为了军事利益对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发指。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成,此后战火绵延,乱世因为赤壁大战一直延长了六十余年。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时,尚在隆中与刘备饮酒作对,他早知这一点,却没有阻止分裂,加速统一,反而助刘备夺荆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们赶下台,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难道是“仁义”之人的所作所为吗?(刘备先背叛袁绍,再背叛曹操,他也是个反复之人。)

进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诸葛丞相并没有就此收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证据。让我们看一看丞相是怎样治国的:蜀国总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4万。官兵:百姓=1:6,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妇孺)供养一名官兵,如此暴举,连灭绝人性的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也甘拜下风。可就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要命令夹带着老弱病残的军队挥师南下,六举北出。据统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而到了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这是中华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人口丧失。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对当时百姓遭战火荼毒惨状的生动描绘。就连一向贬曹尊刘的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后写道:“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反观诸葛丞相,他有过悔改之心吗?没有,他为了一纸《出师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牺牲百姓,为自己铺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阔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诸葛丞相一面扬言“王业不偏安”,一面还要除掉妨碍自己事业的“碍眼同僚”,比如李严。李严的下场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清除地看到。殊不知这样的下场也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自入蜀以来,刘备团体一下分为两派势力。一派是跟刘备打天下的荆州集团,一派是长年居于川中的原蜀集团。原蜀集团的代表就是李严。为了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诸葛亮大力排挤原蜀集团而使荆州集团独大,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两位顾命大臣,却屡遭排挤,最终以误报吴国入侵的军务大罪由丞相独断处决,后主刘禅连过问的机会都没有。诸葛亮处决李严之后,还假惺惺地提拔一下李严之子李丰以慰军心,生怕自己所作所为惹人非议。而他治蜀期间,百官皆设,独独不设史官。陈寿《三国志》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光芒万丈的诸葛丞相不可能不希望有史官多记他的高尚人格,聪明才智,而他此举又是为了掩饰什么历史真相呢?而对于一直忠心耿耿跟随刘备的简雍,资历比诸葛亮还老,为何找不到关于他后半生的半点文字记载呢?还有关羽、马谡之死,也真的如此单纯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走完了他的戎马一生,而作为后人的我们,却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他是怎样复杂而深不可测的人。他并不只有忠义儒雅,机智过人的光辉一面。史学家、小说家笔下的历史,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昨夜历史,都已随风散去,而我们所拥有的,是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

高一:陶柔柯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