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中国说1200字以上

道德·中国说

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道德大国,十分的注重道德行为规范,并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自豪。古代的中国对于道德方面有着极深的研究,出现了许多道德方面的学术著作,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道德经》、《大学》以及明代的《菜根谭》,它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

古代的中国被誉为道德大国,可是如今中国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种种事实都表明中国的社会道德有所欠缺、个人道德素养不够高。

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社会文化繁荣了,然而,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大大降低了,似乎日渐忘却了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道德品质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希望通过这一篇文章来呼吁人们提高道德水平,关爱他人!

纵观华夏历史,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美德之邦,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道德品质却日益沦丧。翻看一页页新闻杂志,那么多关于“冷漠”、“道德缺失”“食品问题”等字眼进入了眼球,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着中国人的道德心怎么了?我想,“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中国人应该拾起一个友爱的心灵,建设一个有道德的世界。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就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一个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人就犹如一个不经洗礼的心灵。康德曾说过:“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然而,最近一些火热的新闻事件警醒了我,案件一是这样的年,彭宇出于见义勇为将跌倒的徐老太太扶起,却无奈被徐老太指认是撞人者,并告上法庭,索赔13万多。时至五年之后,案情才终于水落石出,彭宇也洗清了自己无辜的罪名。案件二是这样的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黄岐,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被捡垃圾的陈贤妹抱起并送医院,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去世了。留下了人们无止息的悲伤,也让国人对中国社会道德的反省。

纵观上述案件,这让我们看见了在中国的法治发展不断挑战着道德的进步,日益进步的法治文明换来了道德的忽视,换来了人们见义勇为的淡化,换来了对生命权利的漠然。道德滑坡五十年的噩耗,不得不要求我们重拾那份友好互助的美德,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冷漠远离人们,让助人为乐成为美德。

实践贵于理论,中国人一定要重新树立一份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心灵,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首先,学会尊重和善待生命。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没有理由漠视他她,小悦悦的悲剧是国人对生命的践踏,活在世界的人们,要手把手、心连心的相互支持。

其次,学习传统美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健全人格。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再到如今的彭宇被控告,小悦悦被碾压,他们的悲剧,从侧面反射出了国人人性扭曲、美德退却的现状,所以,必须以道德教育来匡正人们的道德,去净化人们的灵魂。

最后,牢记法律制度,树立良好道德观,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疑问困扰着人们,拿起法律的手段去行善,规范的助人,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总而言之,接二连三的社会道德问题还在继续,“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人造蛋”等一例例震撼人心的案件拷问着人们的良知,匡正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中华美德要历代传承,礼仪之邦的优良美德却在21世纪被践踏。呼唤着退却的美德,谈论着中国的社会道德,扪心自问自己的道德良知。才发现,美德对于社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拾起迂腐不堪的浑浊人性,抛出不法的道德行为,诚心举起灵魂的标尺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事物。让我们呼唤退却的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我们活着的中国多一些阳光多一些和谐吧!

道德不止于仰望

900字 高二 议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 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让座已经 成为道德意识提高的表现,并常常 为人称道。

然而,正如材料所反映出的问 题,面对道德,很多人还是习惯于抬 头仰望,不习惯于挪动身体。我们该 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道德,不得不 引人深思。

文明礼让作为一种关乎传统 的更高的道德要求,在此次让座事 件中却充当了一道社会命令,并被 实施“责任分配”———年轻人因为 其年龄小,被动地分担了更多“责 任”,那么不让座就让他自然而然地 成为众矢之的。其实,无论是众人自 身无承担道德的自觉,还是对年轻 人不问缘由的冷嘲热讽,都体现了 人们道德意识的看似到位而实际 行动的缺失。这些人将自身置于局 外人的位置,以仰望的姿态期待道 德、要求社会,并非真正对社会有诉 求、对自身有要求,只不过是一种动 机不纯的服从与命令。

所谓道德,标志着良知的底 线,而良知不过起源于人类最柔软 的体恤的冲动。安·兰德说:“道德只 能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而不 是任何宗教、情感、社会、国家、阶级 以及任何形式的集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履行道德本质上是个体体 恤的冲动。只要愿意,无论是年轻人 还是年长者,任何人都有责任去践 行道德,而在冲动之外的“服从与命 令”式的关怀都值得被怀疑。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作家责 任”时说:“我把责任分成两种:第一 种是对故土的责任,第二种是对人 们幸福所负的责任。”———对人们 的幸福负责,正体现了与仰望相对 的为人类共同体服务的道德要求。 每个人必须对其自身负责,这无疑 是正确的,但只有个人将自身置于 共同体中,并愿意承担对他人的责 任时,“传统美德”才不止于口头或 书上,道德才能成为与精神匹配的 社会契约。

我想起鲁迅说过的“无穷的远 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想 起斯德哥尔摩的青年为了保护国 王花园的绿地,筑成人墙与骑警对 抗,使地铁建设被迫改道;想起法 国作家左拉为了一位素昧平生的 被政府诬陷的犹太人不惜付出流 亡的代价,愤然指控国家“犯 罪”……他们都为人或物承担起看 似无关的责任,却并非“得不偿 失”。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不仅道 德不止于仰望,道德背后与其本质 相同的对正义等美好品质的呼唤也不应止于仰望。道德之所以美 好,关键还在于个人愿意践行,以 关怀的目光回应对美好的呼喊,同 时不忘向黑暗伸出手去。

道德不止于仰望,也许仅起源 于某个有体恤冲动的人从座位上站 起来,对“沉默的大多数”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