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600字

家乡的端午节

600字 初一 记叙文

“粽子飘香,龙舟竞渡,又到一年端午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大家就开始忙碌地包粽子。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肉粽,一种是碱粽。把预先准备好的米和馅料用竹叶包成个三角形,系上扎藤。粽子的包制过程就完成了。包好的粽子被放进大锅里煮,时间约需两个小时。在烧煮的过程中,竹叶的淡淡清香弥漫着整个院子。此时,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开锅盖,察看情况,因为那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好不容易等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我急忙把粽子上的扎藤解开,,竹叶剥开,肉粽和碱粽摆放在盘子里,一大一小,一黄一白,在灯光下显得晶莹剔透,像两颗亮晶晶的宝石,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我忍不住咬一口,美味无穷,差点连筷子都咬掉了。

到了端午节那天,一大清早,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插上艾草,老人们还用艾草烧水给我们洗脸,据说这样可辟邪祛灾。端午气息最为浓郁的当数“划龙舟”了。宽大的江面上,摆出十几条瘦长的龙舟。每条大船前头就是一个大大的龙头,每个龙头雕工精细,颜色鲜艳,栩栩如生。这时,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大汉跳上了船,稳稳地坐定,做好了预备姿势。哨声一响,伴着整齐有力的“一二”口号声,站在船头的旗手奋力挥旗,划手们奋力挥臂,龙舟便如一支支离弦的箭,在江上来去如飞,声势震天,好不威风,尽显男儿本色。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口号声、呐喊声、锣鼓声、鞭炮声汇成一片欢腾的海洋。此时的我,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跟着龙舟在岸边来回奔跑……

看完龙舟赛,我回到家,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家人有说有笑,那笑声传得很远很远。我希望端午佳节的习俗也能随着笑声一直流传下去。

700字 高二 议论文

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安”字显得格外醒目。

天安门,地安门,祈年殿。来自远古的建筑,诉说着帝王那份最朴素的希冀:国泰民安,万世之业。

“安”的重要性,在此可见一斑。

平旷的土地,俨然的屋舍,杂植桑林,良田阡陌,鸡犬相闻。不仅仅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同时,也是我们所向往的乐土。远离诸侯的纷争,独享生活的气息,用袅袅炊烟勾勒出醉中翁媪。亦或只有这份安定,才能得到恰然与恬静。生命,只能在这里呼吸。

民兴,独安。

大唐,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求民之安;以儒为师,戒奢从简,求思之安;广开言路,虚怀纳谏,求政之安。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贞观之治之盛事并非空穴来风。

国兴,独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透出不胜悲凉,昔日的春闺梦里人,今日已成河边无定骨……骨肉分离之苦,亲朋成新鬼之恨,凋敝的山河,无尽的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无不让我们厌恶这失去安定的社会,而失去安定的社会,等待它的也只有深渊。

动乱的历史是民族的疮疤,它无时不刻警醒着我们:有安,则国兴,无安,则国灭。

秦王以武治国,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隳名城,伏尸百万,杀豪杰,流血漂橹;亦受纷奢,大兴土木,修阿房,筑骊山,暴政连连,征夫无边,流离失所,社会动荡。正是缺“民安”,使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正是缺“国安”,使秦朝变得如此短命。

康熙却懂得“修德安民”之理,修葺长城,也仅能够多几个孟姜女,多些戎卒叫。守国之道,惟在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于是便在那莽莽苍苍的山岭中,修建几座园林,常在园中住住,即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又可以起到威慑的作用。即可安抚边关的民心,广传仁德,又可视察驻守,保持彪勇。他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成一片幽静安民的园林,这比用白骨堆成的万里长城可要高明得多了。康熙也正是凭着高出那个时代的安民兴国之道,才缔造康乾盛世的轮廓。

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已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由古视今,于己,求家安,家安,求万事兴,万事兴,则国安,国安,无所求矣,自有万世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