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800字

目送读后感

800字 读后感

最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我所了解的龙应台是台湾最犀利的一支笔,她用最锋利的武器去抨击时弊,揭示黑暗,但这本书却不同,《目送》写尽了她作为女儿、姐妹、母亲与自己的妈妈、兄弟、儿子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变化,一次次的目送浸染着几多依依不舍。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他没有,一次也没有。”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伤感---儿子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妈妈的心,可是长大了的他却不了解妈妈。他已经长大了,开始不认同妈妈的观点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早已不是那个跟着妈妈到处跑的小华安了,他的眼睛由稚嫩变得成熟,但也恰恰是这双眼睛才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伴随着他,没有看到妈妈眼睛里的亮光一点点暗淡下来。

现在的我们何尝不像小华安一样,想要挣脱妈妈的束缚,觉得自己足够坚强,不再需要他们的呵护。总想跑得飞快,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面,还嫌弃他们,不耐烦地对着他们喊“快点呀”殊不知,小时候,我们总是跟在他们后面,我们是追的人,他们是被追的高大的背影,而现在,我们是被追的背影,他们是追的人。

写到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朱自清的《背影》,父亲本不想送孩子的,但最后还是不放心亲自来送了,孩子走之前,还想买橘子给孩子吃。微胖的父亲,蹒跚的脚步,看着这样的父亲的背影,怎不让人心酸呢?在熙攘的车站,父亲的背影很快就被人群淹没了,而儿子早已泪目--在动荡的年代,父与子何时才能再见。

合上书,绿色的封皮上有一幅画:是一个孩子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前方推着车。看着这幅画,我顿时百感交集,小时候我们谁没被父母这样用车驮过呢?那时坐在后座上,莫名心安。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也象春天的枝干逐渐长成,也快到驮他们的年纪了吧,可是想到这一点为什么悲欣交集呢。

正如龙应台在文章结尾所说:“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时光不停,我们终会长大,他们终会老去,然后,目送。

我喜爱的一部名著

800字 初二

若要讲起我最喜爱的名著,它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吟咏的不是一叠诗歌,歌颂的更不是某位名人的一生,而是一封封包含父亲对孩子关爱的家信,这就是——《傅雷家书》。

在《傅雷家书》中,凝聚着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他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有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方面,他也为儿子做着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甚至是如何正确处理忍受婚姻等问题,他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因此,不管是想要学会教子的要领,想要寻求艺术上的指导,还是想要重塑人格,《傅雷家书》都是首选。而《傅雷家书》对于我的指导,体现在塑造性格上,在书中,有一封傅聪(傅雷的儿子)低谷时的家信,细读起来,颇受教益。在信中,傅雷给了儿子一个重要的忠告,面对挫折,不求安然无事,但求心理相当平衡。面对往事,则要像对着战场一般,存着凭吊的心怀,应该要有沉郁超然,平和的心境。

这封满含关怀的家信,启示我:面对挫折不要有逃避心理,而该只当是去求心理上的平衡。

怎么理解这里所说的心理平衡呢?

首先,要让自己知道,人生不是一谭死水,必然会不断在高潮或低潮中浮沉,辉煌久了,也难免有落魄,默默无闻久了,有朝远近闻名也不算怪事,而我们只需了解,一切磨难与挫折,都只是人生中的调剂罢了,大可心平气和地对待。

再者,必要懂得所谓“心理平衡”的性,当对待挫折时,它能使人无畏,当面对成功时,它能使人迅速冷静,相反的,如果你连一颗平常心都无法保持,自然也会遇事先乱了了阵脚,像司马迁,即使受了宫刑,被关押起来,也能在狱中坚持写下《史论》,名垂青史,这难道不是平衡的心态使他没有因挫折而轻易放弃追求吗?

最后,心理平衡是建立在绝对之上的,如果过度在挫折时安慰自己,而不去努力,在成功时贬低自己,而不去认可成就,最终也将毫无所成,迷失了真我。

一封信,一本书,教会我的道理却是无穷尽的,这是一代人沉淀下的经验教训,值得每个人去借鉴,参考与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读后感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