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未静1200字以上

余音未静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基调A·相逢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永远都无法不欣赏纳兰性德的才气与多情,他的破碎源于内心的大仁、大爱与大智;我喜欢他的破碎,更喜欢同他一起破碎。常有古代文人面对知音人感叹相逢恨晚;我同纳兰性德是不同朝代的人,自然是无法相逢的。

妈妈突然问谁是我的知心朋友,我顿了顿,尴尬地摇头,确实没有。

我想自己够凄惨的,经历的坎坷虽不算多,但朋友确也不少,可终究没有一个够格称得上知心朋友的。会不会是要求太高了呢?也许吧。但思前想后,终究觉得自己对待每个朋友都是一样的,没有过分的好,也从未有过稍稍的极端讨厌的个别,就是这样从一开始相识,平淡如水。记得曾有智者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忘了他的姓名,却终究记住了他的名言;每每想起他那令人如沐春风的话语,空气中总弥漫着茉莉的清香,悠长且沁人。

相逢在漫漫的星河,那是浪漫的邂逅;相逢在薰衣草的花田,那是芬芳的盛邀;相逢在茫茫的人海,那是宿命的安排。无论在何时何地相逢,那儿都是一个起点,也许是生命的起点,也或许是故事的开头,但不论好坏,终究还是相逢了。

基调B·碎片

颓废的是落日的余晖,支离的是遥远的回忆,破碎的是残存的碎片。

我总是面对浩瀚的长空寻思记忆深处的灵魂,也总是长时间地仰望那些日升月沉的悲哀,寻觅着那些一心想寻觅却总是无法寻觅到的断点。有时候,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我总是哀愁地回想着学习历程,从呀呀学语开始一直到现在,支离破碎的记忆告诉我那只是一些容易让人颓废的碎片,破碎地影响了并不破碎的我。我有一段时间一直处于迷惘的状态,殊不知那时我的成绩却比我还要迷惘,于是就一直那么堕落着。再后来就不太甘愿堕落了,于是就再那么努力点,成绩自然也就慢悠悠的往上爬,然后就继续悬在那,下不来也上不去,心中很是来气。

在平常,看我稍微做出点特别的事,同桌就感叹连连:原来好学生也会这样。其言下之意便是说我不乖,没有好学生该有的样子。我听了反省了一下自己,并没觉得自己有多么得不够乖;谁都年轻过,谁都有不乖的时候;我们没有权利讨论别人是否乖巧,因为毕竟我们自己目前并不乖。再于是发现很多很多的孩子都有着狂放不羁的一面,可永远不会跳格晋级为“坏”的程度;然后就真的觉得年轻真好,年轻的我们还来不及学坏,我们还可以一直就这样一路轻舞飞扬下去,直到我们不再年轻需要凭借记忆来拼凑碎片的那一刻。

基调C·沉沦

残阳如雪,祭奠着我不堪回首的记忆。

早春的光线远不如想象中的那般温和,总是在某个拐角突如其来地想起埋葬在年幼的时光中的阴霾,它们拥有美丽的疼痛,没有固定的方法消除,却有着相似的记忆以及撕心裂肺的触动。时间在得与失的比较中疏忽可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遗失时间,只是无知的我们不懂得如何珍惜时间;记忆因着我们对于生活的迷惘状态以上升的姿态穿越灵魂的隧道,那是记忆一辈子终将沉沦的沼泽。门外的我迈出勇敢的脚步却始终只能无能为力地站在门外观看,那些岁月的记忆,清晰地在眼前残酷地上演。那片布满五行阴阳的沼泽用多少有点残忍的语言将我拒之门外,我放大黑色的瞳孔,注视着沼泽深处的自己,不断地幻想那年的自己拥有的是怎样的世界。

我微笑着说,我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侧过身来,猛然发现来路之上铺满了记忆零星的碎片,随着洋溢的春风尘埃落定;我站在来路与去路的岔道口,目送我的几多岁月渐行渐远。

淡淡地微笑,在清晰的白昼送以淡然,生活在感悟中激荡出支离的余音;古老的钟声唤醒了沉睡以久的记忆。深深地呼唤,沼泽的余音,在缺失中,永不停息,……

佛之殇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是真正的敬仰之情,促使我坐上开往法门寺的汽车。自小以来就对佛教都有一种敬仰感,那些神秘的经文,似乎向世人传达出很多未知的信息,或许是通向一个无忧无虑世界的符号。

就这样来到法门寺景区,心情自然很不错。进入景区有两道大门——佛光门、般若门,都修建得极其豪华端庄,分别用数十根立柱支撑,金碧辉煌。两门间有一静心池,在静心池的东西两侧设有圣兽,分别为青狮与白象。阳光普照,金光闪闪。门内是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而大部分游客必须坐电瓶车游览,路两旁每隔百米,都有十多米高的佛像,仍金光闪闪。

终于进了寺,而眼前的一切寺院竟是80年代末仿建的,原来建于明代万历七年的“真身宝塔”,于1981年在大雨中崩塌年陕西省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于1987年在法门寺塔基地宫发现了佛指骨舍利和大批唐代的稀世珍宝,震动了国内外。今天,真身舍利是不可能看到了。而寺庙内也可简单一览。

拜佛时,导游一再强调心要笃诚一点,要对佛祖尊敬。我们也确实这么做的。拜完佛,导游引导我们来到一排僧人面前,说是可以向僧人咨询,为自己指点迷津。确实是怀着对佛的诚意去的,但聊了两句,却发现原来是推销产品,顿时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诚意被玷污了。我望了望这一排僧衣披身的僧人,奇怪他们为什么不念佛,而在这里做“商人”,这可是佛教所不容的。我甚至怀疑他们就是假扮僧人的工作人员。

法门寺博物馆确实值得一看,可惜里面展出的全是赝品。实在很扫兴。

从博物馆出来,回到规模宏大的佛光大道上,内心百感交集。

天天游人如织,商旅如麻,还哪有一块清静之地?僧人在这种环境下,哪还有心念佛?僧袍僧衣虽穿在身,而内心难道和佛教思想背道而驰?在现在如此多元化的社会里,上学读书似乎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唯一出路,在青年一代中,还有谁考虑过出家为僧呢?

旅游业的兴起与繁荣,对法门寺是多么大的破坏呀!在我的印象里,寺庙应是建在僻静之地,远离尘世的喧哗,这样僧人心无杂念,万虑皆空,专心念佛。而在法门寺,僧人也彻底地参与到这个喧闹繁华的尘世当中来了。血社区

正如导游所说:“法门寺景区中,一部分是寺庙,一部分属开发商,另一部分是博物馆。”法门寺文化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25亿元打造,占地约1300亩,而二期,三期工程又准备开工建设。

如此巨大的财政输出,绝不可能凭空掷出,政府借着法门寺的佛光,欲打造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120元另加30元的电瓶车费的高额门票,是普通百姓所难以负担的,若把那些真正的信士挡在门外,难以回到自己家园去呼吸,那么寺庙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而大多有钱人来到寺庙,只是为旅游观景,而并非发自内心去瞻礼佛陀,若这里成为有钱人消费的场所,那么信仰的真实意义就何在呢?

这样大力的建设真的好吗?法门寺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与寺院内外的地域、自然、民俗融为一体,景区开发必须照顾到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而就在法门寺文化景区围墙的另一侧,还是大片的庄稼地。所以法门寺文化景区等于是一个硬生生加进去的全新的人造景观,把原始文化风貌严重破坏。

远处,是供奉着舍利的合十舍利塔。虽然这里的建筑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象征着佛教之圣地,但想起这一切都在劳民伤财﹑征用田地﹑破坏古风的基础上建造的,我想这也违背了佛教宗旨。塔前是一片可容纳十万人的广场,而现在,只有寥寥几人在拍照留念。如果有那么多人去瞻礼佛像,那么他们是否从内心去依照佛的教导去做呢?当他们步入社会之中,也经常乐善好施﹑救济穷人吗?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比之下,良卿法师是真正笃诚的高僧。他令我们后辈肃然起敬。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红卫兵”来到了法门寺,砸佛像,烧佛经,法门寺被搞得狼藉一片。身为法门寺主持的良卿法师,显出平静与宽容的神态,只是默默地诵着佛经,但愿佛祖保佑。面对着

“小将”们越来越凶狠的劲头,良卿法师再也忍耐不住了。他把身旁所有的被褥、草垫、柴禾浇上煤油,自己又不慌不忙地坐在其中,用他那饱经风霜的手划着了火柴,点燃了自己……

在烈火中,良卿法师双手合十,巍然端坐……

“红卫兵”们吓得纷纷扛着镢头﹑铁锨溜之大吉。

法门寺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法门寺地宫终于免遭了一次劫难。

而今,法门寺又将遭到一场人为的浩劫,那是佛之殇,我心里沉甸甸的。

只见那二期﹑三期建设示意图后面,是一望无际的良田与房舍……

但愿佛祖的在天之灵,能够宽恕我们这些后生的无知与愚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