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的丰碑1200字以上

不倒的丰碑

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鲁迅,是我们心中无法磨灭的灵魂,是苦难的历史中一个不可抹煞的最强音,我们不能缺失,又无法超越这一道密不透风的丛林,我们不敢妄谈鲁迅,但他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依然是一盏燃烧的指路明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他,永远警醒鞭策着我们。

读鲁迅先生的文字,或许你会觉得沉重与尖刻。的确,先生缺乏梁实秋的闲适,周作人的清淡,徐志摩的柔情,但这依然掩不住我对先生的尊崇。如果回忆起那个时代时,只有一具时间的骸骨,所有一切苦难不平只是吟风弄月的文字与淡淡悠哉的墨气,现代的人们又如何能体会那个时代的黑暗呢?那个时代,儒家的思想加上道家的淡然与佛家的面壁主义,人们丧失了开拓的勇气,都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预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野草。淡淡的血痕》

作为旧社会的叛逆臣子,先生无需挥舞兵器刀枪,而为一他的精神、思想、人格、尊严去引领青年斗士,痛贬虚伪的现实,重塑国人的灵魂。笔杆,是他唯一的战斗武器,倾泻的是他生生不屈的斗志,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及满腔的爱国热忱。他在彷徨中呐喊,在“横站着的晚年”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他从不耽于屈服与停滞,他的目光,几乎能让人看见那直逼迂腐专制、保守腐朽的现实的愤怒火焰。

“假如一见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呐喊》

沉默无疑是可怕的,但这泱泱中华、浩浩神州警在磐石般的黑暗底下沉默了近5000年,不是更可怕么?!

有了先生的呐喊,醒来的人们不再沉默。正是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勇气与希望,才使先生有了冲破黑暗枷锁、寻求光明的毅力。先生意识到只有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重塑国民灵魂,方可真正救国。于是他执笔奋战,一次又一次在那没有硝烟却险恶无比的战场上建树功勋。在他执着坚定的呐喊下,多少有志之人从沉默中醒来,奋斗,再奋斗?一声不朽的呐喊,穿越时光与空间,如今聆听,依旧高亢铿锵,生活在浮华都是里的我承受灵魂的拷问。

不要因前途茫茫而丧失信心,不要因路途艰难险阻而畏惧退缩,更不要因黎明前的黑暗而错过了初升的太阳,放弃寻求光明的未来!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矢志不渝,我们拥有的何止铁屋外的阳光,更有永不颓落的朝阳!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的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鲁迅批判的,不仅是制度,阶级,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囚笼”扭曲中所霉变的民族灵魂》鲁迅让原本缥缈的希望不再虚无,她不但唤起了人们美好的追求与向往,更教会人们在憧憬中不断探索,在变革中不断进取与创造。

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读着那刻骨铭心的文字,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动。一次次碰壁,一次次遭受迫害,只能让他的决心更加坚定,一如既往地用他奇崛的文笔书写黑暗。他义无反顾的精神如一盏驱散黑暗的孤灯,光芒足以穿越时空,一直照亮今天。

只要鲁迅先生的书在,就会有人读,只要有人读,先生的思想与精神就会绵亘不断地传下去,等待着我们游出浮躁的海面,活出精彩的人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不朽的灵魂,不倒的丰碑!

广州市天秀中学初二(一)班:蓝若瑜

不倒的忠魂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前奏

战国末期,七国争雄。七国之中,唯秦最强。

秦国向赵国下了战书,扬言出兵三十万,一月之内灭掉赵国。当赵国国王接到战书时,秦军已站在秦王宫广场上接受秦王赢政的训话。

秦王宫广场

西北的大风,三分阴寒七分凌厉,风吹在赢政身上,显现的是一种不可一世的王者霸气;风吹进黑压压一片的军阵中,散发出的是那股攻必破、战必胜的无敌杀气。

“将士们!你们是大秦顶尖的勇士,是寡人心目中的英雄。你们随时要记住,我们大秦的铁骑,开拓的那是一片大大的疆土!”

将士们举戈高喊:“大王英明,大王万岁!”

赢政从腰间擎出太阿宝剑望东一指:“出发!”

浩浩荡荡的秦军潮水般涌出王宫,乘着西北凌厉的大风杀奔赵国。

赵王宫内

赵王接到秦国的战书,心惊胆战,立即召集文武众臣商议。一位大臣上奏:“大王,秦军这回肯定倾尽全国之力来攻打我国,自长平一战后,我国元气大伤,为了保存全国百姓及大王的性命,我看我们还是——开城投降吧!”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然后是一片附和声:“对啊,秦军来势凶猛,我们还是投降吧!”

赵王气得全身发抖:“你们......你们真把寡人气死啊!”

突然一阵雷鸣打断了大臣们的议论声:“不准投降!”

飞龙将军出列禀奏:“现在是国家危难之时,怎能俯首称臣?大王,微臣愿率一万精兵去守关,保卫大赵江山。望大王恩准!”

赵王心中大喜:“好!只有在危难之时,寡人才知道谁是真正的英雄。”立即拨了一万五千精兵给飞龙将军,还将劝降的大臣统统斩首示众。赵国百姓人人积极应征,同仇敌忾,以迎战西来的豺狼。

金平关迎敌

这天,三十万秦军摆起一字长蛇阵向赵国边塞第一关金平关进发。秦军身着黑色军服,关前十里的白沙霎时间变成了黑色的海洋,黑色的潮水乘着西北的狂风向关上涌来。守关的士兵见秦军杀到,立即飞报将军,将军抖擞精神冲上城楼一望,只见前军是举盾如山的盾牌军,中军是举戈如林的长戈军,后军是不计其数的弓弩军,黑色的军旗上绣着一个大大的“秦”字。黑色的潮水在怒号的秋风中翻滚着,汹涌着。

秦军统帅突然令旗一举,全军停住,然后挥动令旗,弓弩军立即变作前军,一时间弩车、脚弩、手拉弩各就各位,只等统帅一声令下。肃杀的秋风冲进箭阵中,也准备与秦箭一同建功立业,开拓大秦江山。

将军望见秦军大摆箭阵,右手一挥,大喝一声:“防御!”一排排铜盾在城楼上立起,如同一面铜墙铁壁。雄壮的号角声吹起,雄浑的秋风将地上的白沙卷起,犹如一条玉龙平地而起,怒视着三十万秦国虎狼之师,在阳光的照耀下,杀气冲天。

“射!!!”

“风!风!风!!”

秦军统帅一声怒喝,千万支弩箭驾着秋风从秦军阵中杀出,弩箭如飞蝗般杀进关内,巧妙地飞过了城楼,绕过了铜墙铁壁,把来不及躲避的百姓统统射杀,弩箭穿进木屋,将在屋里躲箭的百姓杀了个干净。飞蝗一波一轮地从秦军阵中密密麻麻的杀出,一些狡猾的飞蝗绕过铜盾,狠狠地叮在士兵的肩膀、手臂、大腿上,士兵痛得靠着墙坐在地上。将军见此情形大喝一声:“起来,都给我站起来!你们都是大赵最强的勇士。国家正需要我们,我们又怎能倒下?!”受伤的士兵听了将军斩钉截铁的话,士气大振,个个忘了伤痛,英勇地从地上爬起,继续高举盾牌,保护着赵国的百姓——尽管关内的百姓都死了个精光。

五轮箭阵后,秦军统帅感到奇怪:以往两轮箭阵就可以将城中一切防御力量消灭殆尽,为何这次赵国城楼上的铜墙铁壁却连五轮箭阵都奈何不得?于是下令——“攻城!”

进城

城门极其容易地攻破了——没有一个赵军阻挡,城里百姓都死于乱箭之下,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城里阴风阵阵,寒气彻骨,活似一座人间森罗殿。

秦军统帅率军攻上城楼,他要看看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赵军打破了秦军箭阵无敌的神话。上到城楼,看到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守城的将士们身上插满了箭,却依旧保持着举盾的姿势,没有一个人倒下,特别是飞龙将军。他双目怒视前方,双手撑着一支金枪,威武地立在那里,宁死不倒。血,从他额头流至喉处,铠甲的领子染成了红色,为保护赵国的百姓,他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秦军的百万弩箭,始终没有倒下,他与所有士兵一样——都是站着死的。

秦军统帅摘下头盔,对这些赤胆忠心的赵国将士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并下令厚葬。

忠烈墓前

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鸣,军号声沉重地被凛冽的秋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似乎在哭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