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600字

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600字 初二 散文

爱,有淡如清水的爱;有浓于甘醴的爱;有波澜壮阔的爱;有温柔清静的爱。那些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与真情,但我认为,母爱最为珍贵,最为伟大。

母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只是你是否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了没有。

第一幕

一位妇女在买菜回家时,看见她只有四岁的儿子在三楼高的阳台上毫无知觉的玩耍。她很着急,于是她就向儿子挥挥手,示意他进去。可儿子误解了她的意思,以为在向他呼唤,一步不小心,迈空了。在那一刹那,母亲抛掉手中的菜,箭步飞奔过去,儿子安然无恙地落到了她的怀中。当她猛然回首菜落地的地方时,她昏厥了,一条半街!后来她记者来采访,请她重新模拟当时的情形,用一个布娃娃来代替她的孩子,试了好多次她都没成功。又用一名运动员来代替她,结果还是失败!

母爱是瞬间迸发的难以置信的力量。

第二幕

在一家酒店里,有客人要吃鳝鱼。店里的伙计到外面买来鳝鱼交给了厨师,厨师把它放入锅里后,它始终弓着中间的身子,厨师很疑惑,便把她拿出来剖开肚子一看:原来里面有一天小鳝鱼。她是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母爱是不可抗拒的威胁下的感动。

第三幕

在一个温暖的春天里,一只母狗生下了一群小狗。在它身体虚弱的时刻,它听到了嗷嗷待哺的声音。孩子饿了,它意识到。可它仍然拖着沉重的身体要到对面的餐厅去找点吃的。就在它经过马路时一辆汽车冲了过来,它跑不动啊!汽车撞到了它的后半身,它倒下了,但它依然的坚持爬起来,到了对面的酒店里。当它嘴里含着一块骨头回到家时,它无力的躺在了地下。

母爱是不顾一切的真情的呵护。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母爱,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母爱吧!因为母爱像波涛时时冲击触动我们的心灵。

论社会的极端

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在一个物质膨胀的世界里,政府又加紧对经济的刺激以及弘扬一些财富的观念,重商主义横行。人的动物本能被充分激发,人比动物更懂得及时行乐,享乐成了人生的一种最大追求。富人炫富,穷人羡富,整个社会呈现的是一派金钱至上的风气。

而赢家通吃的市场法则又使得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这时“马太效应”又来起作用了,富人可以代代受富,穷人永难翻身。于是穷人干脆破罐子破摔,要么踏入极端。这实在是一种悲哀,要命的是,悲哀会一直悲哀!

整个社会都沉浸在这种表象里,没有了真正产生温暖的爱,没有了崇高的信仰,人们的心目中也没有圣人的形象,伟大的思想家再也难产生了,哲学进入了衰落期。当一个社会哲学开始衰落,那是极度危险的,社会实在看不出是怎样的美好。

《社会是不是可以更趋近美好》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而且需求的层次随着前一个层次的一定满足逐步上升。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级的人生自我实现,甚至到超越形自我实现,也就是直到实现美好的人生,甚至更美好的人生,这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且这些条件必须充足。社会条件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的社会让人通过付出一些劳动来维持基本上的生存,这肯定不是问题了。一些发达的国家能够让一定的人实现更多层次的需求。现在最关键的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里的成员能不能产生自我实现的意识,自我的实现有没有必要,到底能不能达到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实现是最具有创造性价值的,它是有别于低级动物而作为人的价值体现,是人生最大意义的体现,它不仅于个人甚至于他人于人类都是有益的,它不仅利己还带有利他性、利社会性。一个美好的社会会促成更多的人产生自我的实现。

如果一个社会里大量的成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为基本之生存上面,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忙活其他的了,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也只是曾经想想罢了,那这些人还能够自我实现吗?真正自我实现的都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数的工作都是让人感到极度缺乏趣味的,时间长了,还会厌倦,但是又不得不做,因为要维持生计,人生更多的是不愉快。但是不愉快的人生就感觉有所缺失,很不值得,于是就需要填补缺失,寻求乐趣。工作本来无趣,让人厌烦,那么就需要消遣了,工作之余都用在了消遣上,因为消遣确实能带来一些感官上的乐趣。工作解决生计,消遣带来乐趣,久而久之,这种生活方式就习以为常。当这习以为常时,原本所有美好的梦想都没有了,所有的潜能都埋没了,所有很好的兴趣爱好都不存在了,人就只知道为度日而度日、为生活而生活,生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磨了,而又根本不自觉。动物的本性是什么呢,就是为生活而生活,人除了和动物形态有所不同,其它又有什么区别呢?作为人的人生自我价值谈何体现呢?

现在的工业制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改观了人的物质生活,一方面又促成了人的机械主义,使人就知道这个事情今天是这样做明天还是这样做,今天做着这个事情明天还做着这个事情,不断地重复,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人也懒得去想以后的事情了,尽情地享受消遣的乐趣,过好当下。过好当下这种消极的人生观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弥漫着社会。这实在是一种可悲可怕的心理和形成的风气。

不正确的价值观也难以促成人生自我的实现。在过分强调经济的社会里,在商业为主的社会里,物质富有成了普遍崇尚的对象,金钱成了普遍追求的目标。攀比的心理使得人永远不会满足,因为总有更好的。人的一生都在为衣服、食物、住房,更好的衣服、食物、住房忙碌着。人们还给这种现象加上一个好听的字眼叫“奔”。其实所奔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这些物质所带来的感官上的享乐,更好的物质带来的更强烈的享乐。为了不断地满足这些享乐,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去想尽赚钱的心思,那些美好的兴趣爱好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有人会说等奔到了一定程度就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就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可一定程度是什么程度呢,就算到了这个程度又能够真的满足吗?

当大多数人都一生都在致力于基本生存时,当人对衣服、食物、房子等等这些物质的追求占据一生当中主导部分时,当美好的人生都难以实现时……这时,社会真的算美好吗?如果这些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社会该不该乐观呢?为生活而生活,为享乐而生存,作为人的性质不能充分体现,人性光辉的一面难以焕发,社会是不是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社会能不能够更趋近美好?

小编ps:亲爱的作者,我们不赞成同学们撰写此类文章,希望多撰写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