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捧泥土650字

做一捧泥土

650字 初一 日记

很久以前,人们就认为天才很少,否则何以称为天才呢?

其实他们错了。鲁迅先生早说过:中国从来不缺乏天才,只是我们提供给天才的土壤太少了。

我愿把女孩看成一个未来的天才。她好学、勤奋而且聪明,可是她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至少她的家人认为没有为她做泥土的必要。

这样的人太多了,多少人一觉醒来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都被这些人扼杀了。他们也许认为,天才刚生下来就应该是一个好的提琴手;第一声啼哭不是好诗的婴儿,绝没有成功的可能。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他们不懂,天才被“骂杀”了多少。

但幸好女孩遇到这样一位老妇。这是一位另人不得不生敬意的教授。她不仅知道作泥土的必要性,而且还深知育人之道。后来老妇对小女孩说:“你能为我拉一首小提琴曲子吗?”“当然可以,不过我拉的不好听。”小女孩说到。“没事,开始吧。”老妇人高兴的说道。一曲过后,女孩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妇人,只见她微笑着对女孩说:“不错,谢谢你。”

女孩在这里得到了鼓励。要知道鼓励对于人的成长有多么大啊。没有韩愈的微笑,贾岛也许只能在黄昏中独自吟咏;没有鲁迅的夸奖,巴金也许永远只是个小小的文学青年。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多的例子,但我想如果不是老妇人的微笑,那女孩恐怕真的要仍掉小提琴了。

但老妇人并没有给女孩以更高的赞许。他知道,泥土太贫瘠,花儿回死掉,泥土太肥沃有些花儿也承受不了的。仲永不是在一片赞叹声中“泯然众人矣”了吗?

被“捧杀“的天才也是有的。

教授以身作责,告诉人们要做天才的泥土。像冬日的暖阳,不会灼伤他们;像冬日的清泉,给幼苗以滋润,不会冻伤他们――只是像老妇一样静静地微笑。这样身边才会有更多的人才。

鲁迅先生呼吁天才需要的泥土,我斗胆加上一句:做一捧好泥土,为了孩子们。

人类起源概说

650字 高三 议论文

关于人类的起源,在人类早期,就有许多这方面设想的神话。

比如《女娲造人》是中国的神话,《伊甸园里》是西方神话。尽管两则神话故事所产生的地点不同,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共同点。第一,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论东方西方,古人早都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第二,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不过一则设想为女娲,一则设想为上帝罢了。第三,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第四,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第五,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下,东西方的想象竟有这么多相似点,这是非常有趣的。那时是人类童年时代,那种认识真是天真幼稚得可以,但是古人是很富有想象力的。如果把神话当作科学,像牛津的那个主教塞缪尔?威尔伯福斯那样,那就成为科学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果把神话当作艺术,当作原始的文学艺术,那么古人的想象就具有永久的魅力。

关于人类起源,直到19世纪才走上科学的道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但是,科学的探索没有止步。随着人类考古业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古人类的化石,出现了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心血说。诸如:古人类学家认为从猿到人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这四种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在体质特征和文化遗物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充分地反映出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还有的就是:海猿说、海陆双祖先复合说、外星人说等。这些学说都从不同角度来论说人类的起源。

无论是“海猿说”“海陆双祖复合说”还是“外星人说”,都在有力地向传统的“从猿到人”的进化论学说发出挑战,但要形成公认的科学结论,还证据不足。科学在发展,研究在深入,人类将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开自身的谜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日记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