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读后感1200字以上

《老实人》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特别留意了作者伏尔泰的生平。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和精神领袖,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并被驱逐出境,他曾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邀来到柏林,终因失望而同普鲁士国王决裂。后在法国与瑞士交界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与欧洲各界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写了大量的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的黑暗。在反封建专制和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度过了一生。

如此才不难理解《老实人》在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离奇颠簸”——这明显来自于创作者本身的心路。书中老实人一连串的荒诞遭遇、所见所闻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当时腐朽愚昧的社会现实、世态人情。伏尔泰通过他三天即创作完成的故事告诉我们关于“世界尽善尽美”的哲学的错误,其宣扬的一切都是维护旧政权、旧社会、旧制度、旧礼教的欺骗人民的一类谎话,一种愚民的政策。从这点来看,我认为《老实人》的小说色彩削弱了不少,反倒更像是一部寓言。

在徐志摩先生(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语言文白相间有种特殊的趣味)的译者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不知道伏尔泰,就好比读《二十四史》不看《史记》,不知道老实人就好比读《史记》忘了看《项羽本纪》。”并且把它比作西洋来的《镜花缘》——“时代的尊容在这里面描着”,倒是十分贴切。书中潘葛洛斯的命运也应证了这样的一点——被统治阶级价值观所裹挟,所洗脑,迎来的却绝不是“尽善尽美”的结局。伏尔泰的反抗意识、启蒙意义在《老实人》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我在作品中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点在于老实人这个个体在时代的洪流、社会的背景之下究竟从心态上、思想上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我从原文中挑出了不同时期的两句很有意思的话来展现这种转变:一句出现在老实人和居内贡萌发情愫之时——“他们的手迷路了”,浪漫而又迷茫。那时候的老实人还相信他的老师潘葛洛斯,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合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他的幻梦无情地击碎;另一句则是小说的末尾,老实人历尽艰辛,终于和大难不死的潘葛洛斯及被生活折磨得奇丑无比的居内贡等人在君士坦丁堡重逢。老实人信守诺言,娶居内贡为妻,并购买了地产和同伴们一起生活。但是,日子过得百无聊赖,老实人从一个土耳其庄稼汉那里受到启发而顿悟,告诫同伴“种我们的田地要紧”。从这一刻起,

他已经经历了对“天下十全十美”的哲学的从怀疑到彻底否定。 回头再看这部作品的“启蒙”意义,就很明了了。在当时的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下层人民的生活离“十全十美”简直有万里之遥,宫廷与教会的双重欺压使得穷苦的老实人们犹如生存于狭缝之中,但是教会的谎言还在继续蛊惑着人心——世界本是光明美好,现时受穷受欺日后可上天堂。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使任何思想上的改革有发生的可能,就必须先让最广大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不幸,以及更重要的,这种不幸是他人强加于其身的。

换言之,“潘葛洛斯”所象征的虔诚却备受苦难的人们,必须舍弃掉那份头脑中虚幻的“十全十美”,才有可能真正觉醒,拿起工具或武器,创造或捍卫真正的美好。

从《老实人》到《1984》,这种告诫人们认清社会真相的小说,令读者“开化”的现实意义远大于使读者体味真善美的文学意义——称“启蒙”也好,“政治寓言”也好,它们的存在跳出了文学史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而且,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这一类型的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是具有共通性的,主人公先是接受多年来被灌输的固有观念(在这里是潘葛洛斯的说教),然后通过自己的经历达成一种“蜕变”,即与社会主流的决裂或是个人性质的“革命”。当然,为了能拥有最大量的读者,伏尔泰笔下老实人的经历颇有些当时冒险小说流行的怪力乱神的味道。

《聊斋志异》读后感

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来的自己。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己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