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勇气和文本困惑_1500字1200字以上

人文勇气和文本困惑_1500字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前捷克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总是在寻找意义的岛屿”。如果找不到意义那我们也就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对于文化更要找到它的意义。  上周五有幸去听了一场余秋雨老师关于文化的讲座,给我的感受颇深。根据余老师对于文化的定义“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不能看出余老师是提倡依仗全民的力量来提升我们文化的感染力。近年来逐渐造成人们对于文化的漠视,有很多原因。但是我觉得保护建立在尊重上面,尊重建立在热爱上面,而热爱则建立在认识上面。只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热爱,尊重,进而保护。依次来看,寻找文化的意义是件十分必要的事。我们文化中的哪一点能够打动我们的下一代,打动国际友人,能够让我们的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余老师的讲座中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勇气和文本的困惑。”人文勇气,又可称之为人文关怀。依稀记得龙应台先生在给台大的学生一次讲演中提到“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文学使你‘看见’。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出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文学依照余先生以人文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定义,那么可以看出文学的主体是人,和实践的主体是人一样,离开了人谈文化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中国缺少人文关怀,但是依我看我们不缺少感动。也许是因为感动不需要我们负出什么代价。感动过后我们依然会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苦难暗暗自喜,庆幸苦难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中国民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个感性的民族。但是也不缺乏鲁迅先生笔下麻木的看客的人。我们对公共空间缺少认识,在家庭之外不存在独立的人生坐标,或者说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之外不存在独立的人生坐标。对家庭的关怀的,家人的关怀是不缺少的。在这里不得不提我非常喜欢的两位作家一是余华先生,另一位或许不为大家熟知‘乡巴佬’曹乃谦先生。从这两位先生的作品种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下层人的悲悯情怀,我觉得把他们和一些其他的真正担负起一个文人的责任的人称之为伟大的作家一点也不为过。这种人文关怀的推广,我个人觉得一部分得依靠我们的家庭概念。想起一个公益广告的用语‘司机的酒水,是家人的泪水’,记不太清,大概是这个意思。正是这种家庭的理念可以推广我们人文的关怀,把那些面临灾难的人当作自己的家人,给与的不只是怜悯,同情。有时候帮助他人很简单,一个微笑,一扇开着的窗。  孔子曾经说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在文革时期大喊,打倒孔家店,但是这句话对我们的认知依然有很深的影响。这既是对所谓文化的一种敬仰态度和心理。对文化知识抱有过分得热情,记忆的能力逐渐增强而创新的能力逐渐衰退。这也就是文本的困惑,先暂且把它理解成为,文本的盲目崇拜。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或者是更久之前,就已经现在一种文本的困惑里面。古人写在书里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古文化,也不一定是文化。文化的重心应转移到原生态和非物质层面上来。中国的民间文化和官方文化相去甚远。《诗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能单纯的把官方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当成文化。这就出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对于文化的价值判断。  可以说面对书架上繁多的书籍怎样选择就成为了一个问题。现在社会可以称之为知识爆炸的社会,但是我们不能成为爆炸的牺牲品。好的作品多的很多也未必是一种好的现象。片面的强调阅读是无意义的。盲目的去推崇一种文化现象是无意义的。去打造典型。把文化概念化,用不存在的人或作品去打造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的灵魂去吸引下一代。作家作者学者这些人只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存在的,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用打造典型的方式来控制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方式是一种不明志的选择,这点我不想过多的谈论。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和谐是中国文化送给全世界的礼物”。文化是作为和解的手段旗帜存在的。翻看中国的历史,很快会发现中国不是好战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不会支持我们的士兵远征。我们不能允许任何恶意传播中国“威胁论”的行为的出现。文化是纷乱社会的一种定力。只有真正的找到意义的岛屿,才能是文化扎下根。不要陷入文本的困惑中,不要丧失人文的关怀。

我看随遇而安_1200字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随遇而安”,这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而且经常使用的概念。它告诉人们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要求人们在任何的环境中都能乐天知命,安于现状,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没有更高的要求,感到满足。  因此,有一些长者经常以教训的口吻指责一些对这也不满、那也不满的小辈说:“何必对自己过不去呢?何必经常自寻烦恼呢?看我,生活得多自在。知足者,常乐也。”  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不少人经常用“随遇而安”作为自己与世无争的座右铭,希望自己安安稳稳,希望他人不要前来打扰,平平宁宁地走完一生。问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得到的回答是:“何必呢?不争,也不错,生活得蛮不错。”  “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看上去是人们适应生活的一种“态度”。此所谓“态度”分两种——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其实也相当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么,“随遇而安”属于哪一种生活态度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我的观点是:有积极的一面,但消极一面占据大半,因为它的本质就是:“满足现状”和“不思进取”。  先说它积极的一面。  当看到自己的目的难以达到时,人们可以用它来抑制不切实际的欲望。当人们缺乏适应、创新能力时,可以用它作为“阿Q精神胜利法”来化解内心的矛盾,达到心理平衡,解除欲求不满带来的痛苦,这类人不会自寻烦恼,更不会自我折磨。  在竞争非常剧烈的情况下,它还可以使一些人将它作为退出竞争的“理由”,减少人际关系之间的部分冲突,他人因为看到这类人不构成对自己的利益威胁,也就不会来挑衅、寻事生端。  因此,“随遇而安”绝对不是绝对的消极。  然而它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小觑。  生活中的随遇而安大量地反映在下述情况中,充分显示出它的消极作用。  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来说,如果其成员缺乏竞争心理,对生活、对社会没有更高的要求,都满足于现状,都随遇而安或知足常乐,一个社会怎能有生气?一个社会怎能才发展?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但综合发展却比较慢,为什么?国民们太知足常乐了,在我们社会的成员中具有随遇而安的人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因而不思进取,没有创造,社会就不能进步、不能强大,因而落后,而落后总要挨打。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其成员都采取诸如随遇而安的中庸之道,都采取“现在比过去好一点就知足常乐”,都采取安于现状的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谦虚”,那么,如何形成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文化心理环境?如何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如果他们的心态都是“小富则安”,没有足够的、持续的向上动力,没有足够的与他人竞争的勇气,没有积极的进取心,没有大胆的创造精神,这个人的聪明才智怎能有所发展?将随遇而安作为自己生活的信条的人,实际上是在扼杀自己充分施展自身才能的可能性。在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随遇而安就是在“安贫”,就是在盲目纵然自己的依赖心理,于国于家的发展都是弊大于利的。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随遇而安”好象就是“知足常乐”。其实这是一个思想误区。“随遇而安”是以上详细分析的情形,而“知足常乐”就绝对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这二者是万万不可等同的。  一个在人格上注意不断自我完善的人,就会永远有一股使不完的向前冲劲。这样的人是决不会随遇而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