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700字

清平乐·村居

700字 五年级 写人

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辛弃疾路过一个偏远的村庄,一路上小鸟喳喳叫,动物处处跑。接着,他看见一条小溪。

清澈的小溪倦地奔跑着。可那一株株莲叶却不为它动摇,在溪中摇曳着,莲叶的缝隙中掺杂着摇摆的莲蓬,诗人仿佛闻见一股莲香。“喔喔!”抬头一望,两只鸡奔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昂着头,骄傲地叫着,一会儿,它们跑到一棵大榆树边上,榆树的叶子密密麻麻。树边,蜿蜒的南瓜藤已爬上了一座茅屋的屋顶上,结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南瓜,可爱极了。

哎,一座茅屋?屋里传来老人的声音。往里一看,“老婆子,你看看,咱儿子们多乖呀!哈哈!”一个老翁喝着酒,脸上红扑扑的,大笑着说。一位老妇人挽着他,笑眯眯地说:“是呀!看,老三他也都懂得孝敬咱俩喽!”辛弃疾看着他俩互相逗趣、其乐融融的模样,陶了,心中不禁问道: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看窗外,沿着小溪过去,东头一片菜地,仔细一看,地里面种的是嫩嫩的豆苗,一个壮实的青年嫌天太热,索性脱去上衣了。这应该是那两老的大儿子吧。

再把目光定在那棵榆树下,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正在捉那两只鸡呢!左右夹攻,让那两只鸡溜了,这可怎么办?两个孩子累得气喘吁吁,公鸡高傲地昂起头,仿佛自己打了胜仗。这时,大的那孩子灵光一闪,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拿起几根竹条,盘腿坐在树下,开始编织鸡笼。哦,他要把鸡套在鸡笼里呀!

那小孩见哥哥解决了问题,顿时无聊起来。他无意间看见摇摇摆摆的莲蓬,眼前一亮,跌跌撞撞地跑过去,用力拔下一株莲蓬,由于用力过猛,摔倒在地。他也不爬起来,干脆就趴在地上,翘起光溜溜的小脚丫,剥着莲蓬。那样子,真叫人心生怜爱之情——他那么懂事,又那么可爱。

辛弃疾想:怪不得那两老笑得如此开心,儿子都那么懂事,早早的就知道要做个勤劳的人。这么温馨、美好的景象,能不记下来吗?他心念一动,出口成章: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装嫩姜的启示

650字 五年级 叙事

今天姜的启示是星期天,我和往常一样帮奶奶做家务。

等扫地、擦窗、整理东西做完后,奶奶带我到厨房说:“多多,许栋叔叔送给我们一袋嫩姜,我还没处理好,你帮帮我好吗?”我欣然同意。因为我还从来没见过奶奶是怎么处理嫩姜呢!

奶奶先把嫩姜的“皮”用刀刮得雪白雪白,在水中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嫩姜切成片,装在盆子里放了点盐腌了一下。接着,把腌过的嫩姜放了酱油、糖等五花八门的调料,渐渐扑来阵阵辣意。最后,奶奶叫我把锅里装满水,原来是要把嫩姜煮一下就ok了。

我叹了口气,说:“原来这姜这么难弄。终于要结束了!”

奶奶不慌不忙地说:“还没结束呢,这嫩姜得晒一晒,干了凉了就装进大瓶子里,用酱油泡着,时间长着呢!”边说边从厨房小柜子里翻了翻,拿出一个20厘米高的玻璃杯。我想:也许这是用来装嫩姜用的吧。

吃过中饭,晒在外面的姜也干了。我拿出一只锅子,倒了满满半锅子的酱油,又到阳台上去收嫩姜。拿到厨房后,只见奶奶把半锅的姜用汤勺倒进大瓶子里,汤水一下子就溢了出来。奶奶一点也不紧张,只见她用汤勺往瓶口一压,抖了抖。咦,真神了,刚刚还是满满一瓶的姜,现在掉下去了一大截。奶奶又装了一点点姜,这回连汤水也都摩拳擦掌地想“跳”出瓶子了,奶奶仍旧一丝急切的心情也没有,她只是盖上盖子,前后左右地摇了一下,又掉下了一大截。结果,半锅姜一个不差地被装满了整整一杯。

我突发灵感:我们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些同学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最好的,知识已装得满满的了。其实,只要一考,知识都像瓶子中的姜掉了一大截。那是因为,他的知识一点儿也不扎实,有漏洞。古人说,学无止境,知识是永远装不完的。只有天天认真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人们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也这么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写人
7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