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深情的凝望900字

那深情的凝望

900字 初三

春的恩赐是慷慨的。三月初时,老家的坡地埂圩里长遍了一种叫“青”的野草儿。人们一见整簇整簇的鲜嫩,便道个清明好时节。日色渐隐,母亲摘“青”回来,当晚,把“青”揉进面粉里,做好青团。

第二天,母亲另备好八碗菜,父亲便把它们放入大竹箩,带着酒,扛着锄头,提着小爆竹,掂着长长的祭纸,腰里别了柴刀,一家人沿着碧野间辟出的沙路,浩浩荡荡进山扫墓了。一路上,父亲并不言语,只顾低头走路。只是不时抬眼,往阡陌尽头凝望片刻。他抿着唇,若有所思,目光却始终分寸不移——那里,青山隐隐,苍穹幽蓝。

老家的丘陵四面围拢,早年驾鹤的长者安土乐之,他们,只与长着庄稼的大地亲近,只安眠在它宽大的怀抱里,忠诚地护卫着故土。

踩着刚踏新的山径,我几次偷眼觑看父亲,他只顾用锄头薅着山路两边横斜逸出的枝柯,我却觉得他的目光已经穿透山峦,穿透时光,穿回了年少当时,穿回了那似乎从未远去的岁月。

爷爷在父亲19岁时就过世了。爷爷生前是个篾匠,听说还在奉化给蒋介石做过杂役。年岁艰辛,爷爷早早离世。父亲婚后一起与奶奶住在一起,勤俭耕持,勉力为生。我九岁那年,奶奶积劳成疾,竟再无回春之机。父亲他们在爷爷坟旁安葬了奶奶。

老旧的石坟上枯藤绞绕,凶肆地往上攀沿,裸露的大石块不精整地垒砌着,堆成一面丘形高拱的石壁,沉沉的石台经过多年侵蚀,早已沉陷下塌。新生的春枝又爬满了高拱的墓腹。没有宽敞的台面,没有洁白的石桌,没有艳红的朱漆,也没有工整的镌字,却有一派天然的安宁。

父亲卸下随带之物,往手心吐了几口唾沫,劈开丛枝,洁扫台面,陈设酒食,堆燃祭纸,悬吊飘带,撒螺半空(取度日渐佳之意),自酌杯酒,整衣祭拜。随后,也命我们过来,告慰祖父母亡灵。不知何时,他静默地独步往山的那一边去了。

密密林木遮掩了父亲的身影,我却分明觉出他就在不远处伫立,避开我们的视线,深沉而专注地望向这边。他沉淀了岁月底色的眼睛,仿佛展开了这几十年的生活画卷。他的目光,仿佛描绘了这些年务工务农的辛劳,仿佛在向已故的双亲诉说这这个家庭的建设与兴盛,未来与发展。他的凝望中,有无可挽回的哀切与酸辛,也有不能尽数的满足与欣慰。

祭拜完,我们信步拾级。登山而渐高,父亲仍是端凝地望着。杜鹃汹涌,泼泼洒洒,故人当不寂寞。

那深情的凝望

800字 初三

我在桥头,外婆在桥尾。两处茫茫,却可相见。

——题记

幼时,回到母亲的故乡。一两个月的时光,不长不短。父母不在身侧,总会多些顾虑,与莫名的惆怅。

那些日子里,大姑婆去世了。我未曾与她有过什么交集,自然省去了对逝者的不舍。但作为亲属,又正好在附近,也不好意思不去送送。好在有年龄的缘故,我也不必去应付些什么,便只是等着外婆外公与他们对话完毕,然后踏着熹微的夜色返回。

暮色与忧伤似乎一直那样紧密相连着。归途中,我的思绪开始在愈加深沉的环境里生出忧愁。人死了,会怎样呢?应是如大姑婆一般,再也无法看见这个世界了吧?无法行动自如,无法看见曾经的亲人。就这么躺着,躺着,再也不会醒来。不知何时已经抽泣起来,寂静的空气给了我一个氛围,我便止不住地去胡思乱想。

我的步伐本就要慢些,这一停,便和前面的外婆隔了些距离。已经走到护城河的桥上了,外婆在桥头回头来看我。月光不够亮,我看不清她脸上的神情,只能隐隐知晓她应是在看着我,还未过时的衣服衬着她的身影,目光浅浅的。想是猜出了我的心中所想,外婆回头走来,温热的手拍拍我的肩头:“没事,没事。我们死后是会上奈何桥的,下桥后又是一次新的生命。外婆会一直在桥上等你,看着你下桥。我们会一直陪着你……”奈何桥上,不怕独行路漫漫。幼稚的心中,生出暖意。

一个月后,小区旁护城河上拱桥是分别的地点。父母来接我回去,正是正午的时辰。阳光却不算烈,洋洋洒洒地泼下来,犹如米色的墨勾画着桥的轮廓。

我径直扑向桥头微笑挥手的父母,恍惚间的一个回首,却是那深情的凝望——鼻梁上没有架着眼镜,瞳孔被光线映出一丝暖色。眼尾不自觉地泛起几根淡淡的笑纹。外婆就这么站在桥尾,身子微微前倾,被阳光细致地照射着,格外清晰。我会一直在桥上等你,看着你下桥。那一日,外婆的凝望含着笑意,是被阳关晕染的暖。

我在桥头,外婆在桥尾。

时间总是让人心碎,还好,外婆一直都在。想必奈何桥上回首时,还能看见似曾相识笑颜。发现你依旧看我彷徨行路,眷我眉目在你眼瞳。

我在桥头,外婆在桥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