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死如秋叶1200字以上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1200字以上 高二 散文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狂过,轻狂不知疲倦。

宛如夏花般,娇艳而绚烂。

人的一生不过是一回匆匆的出游吧,生死兴衰不过是弹指一瞬。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便是我们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

有人向往平凡的生活,如青草一般默默无闻的存活于世,淹没于芸芸众生。而我,更欣赏怒放的夏花,肆意而美丽。哪怕只如昙花般一现,但只要有那么一瞬,绽放出生命的所有光华,便无憾。

漫漫历史长河,群星闪烁,然而在这无尽星河之中,又有多少我们未曾留意的尘埃?茫茫宇宙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我们无法撼动自然,无法撼动天地,一直以来能掌控的,也唯有自己而已。

所以,人是卑微的。

如尘一般。

只是,当我们最终离去的时候,是否也会如尘一般被岁月所湮灭,不留一丝痕迹?

无疑,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匆匆地来此一遭,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数十年?

烟花,绚烂之后,便化作了虚空。

有人感慨的是烟花生命的短暂,有人赞叹的是它刹那的光华。前者只看到了烟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后者却看到了那一瞬间璀璨的夜空。

烟花,也只有燃烧了生命,才能实现一生的绚烂。

有人说,希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我,想要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虽不能惊天地,泣鬼神,但也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道属于自己的轨迹。

生如夏花,应该也是如此吧。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是骄阳下最为耀眼的存在。哪怕它绽放的时间只有这一季,甚至更短,哪怕它要忍受烈日的煎熬,哪怕它最终会零落成泥碾作尘,它依旧是一株绚烂的夏花——人们对它的记忆,会定格在它怒放的那一刻。

生,如夏花,足矣。

蓦然间想起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纯然境界。

提起秋天,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一派寂寥萧瑟的凄美景象。也无怪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至于秋叶,在大多数人眼里更是生命终结的象征。

秋叶,在坠落的那一刻,究竟是树的遗弃,还是风的追求,抑或是叶的解脱?

对于未知的死亡,人总会不自觉地恐惧,毕竟,那是一个如今我们无法探求的领域。人性都是贪婪的,没有谁不渴望长久的生命——如此看来,也不难理解古代帝皇热衷于炼丹之术的原因了。今日的我们或许还会对此报以不屑一笑,以现代人的角度嘲笑古人的愚昧与贪婪,但当我们也垂垂老去的时候,是否能做到想象中的洒脱豁达?假如真的到了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又会是什么感觉?留恋,不甘,还是解脱?

若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偶然,那么我们的离去便是必然。无论我们走得有多快,走得有多远,我们最终也不能摆脱时间的追捕,不能逃离生老病死的牢笼。一场匆匆的旅程必然有结束的时候,但如果我们已览尽沿途风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当我们踏上终点线的时候,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牵挂与不甘。

世间太过美好,以致我们有万千留恋。但就如我们两手空空地来,我们也终将两手空空地离去——什么也带不走。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一路走来,人情世故,酸甜苦辣已尝尽。人间,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呢?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看那翩然而落的秋叶,是如此洒脱。它在春萌发,成长于夏,而在这一季,它选择落下。它已经看到了春的烂漫,感受了夏的炽热,体会了秋的凄然,虽然不能见识冬的冷酷,但于它而言,已无憾。

于是它选择了纵身一跃,跳出一支生命之绝舞。阳光下,那是一个耀眼的弧度。

死,如秋叶,无憾。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原来,生命也能潇洒如斯。

落零

生存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死,生命终止。生命,有始有终,既然有了一个终点,必有一段行程。而这段生命的行程,被宣告‘由生入死’,可见,它的最终目的是归于死亡的。

也就是说,从一个起点到一个终点的过程,是一个物体的有限运动,就好像生命。生命为这段行程的一个行为代号,在它像一部自带色彩的机器一样履行完一段应尽的任务后,便自行消失。可以说,‘生’是“‘死’的生命”,还有一点,那就是在这个有限的必然行程中,我们可叫它“生”,也可以叫它“死”,还可以叫它“由生入死”,那拿掉这个端点和终点,又是什么呢?是生前的休克,还是死后的永眠?不管叫什么,这一部分,就是黑暗——等待的黑暗——一个等待着死亡的终极黑暗体。可见,‘生’只是‘死’的小小部分而已。在这个活着的清醒的阶段(生)中,应该认识到,你属于这个阶段,便间接地属于长眠的混沌的另一个阶段(死)中,也就是‘生’在‘死’里,活在死亡里的意思。

‘生’,一个接触‘死’却无法跨越的灵体,不知,已被‘死’侵蚀了多少……

在‘生’这个阶段中,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不管是短暂的,还是永无止尽的…一切的一切都将融入极端的死亡中,而在此之前,已有了归于死亡的预兆。一个感觉出发,从“模糊的发生到清晰的认识,最后到自行了结”,都是一个死体,不可改变的实体。你可以说“发生是模糊的,还可以是清晰的”,不管怎么开始,也不管怎样在一个段中运行,它都将向另一个趋势辗转,在融入这个趋势之前,它可以是‘一段小小的历程’、‘一段已经结束的行动’,就说明它已经历了由生入死的这一套必然动作,它便是一个死亡。只不过,它还将进入另一个死亡体中,之前的‘死亡’与后者可以是一个同体,一段比宇宙空间还大的虚拟体。

而另一种呢,在一段从‘不知怎么开始’到‘无法结束’的实际运行中,它便注定将这份‘无法结束’的灵体或概念推入彻底的结束,当这份‘无法结束’接触到‘死’的时候,它的一切都贯彻于无知觉的思想中。也许,在这个思想中还有许多甚微的颗粒,它是‘无法结束’而必须结束的虚拟的呻吟气息。

这个‘无知觉思想’,也是‘死’的另一种诠释,它死了吗?不!它还活着,之前的‘活在死亡里’并不否认‘生’被包含于‘死’,‘死’也可以被包含于‘生’呀。‘活在死亡里’只是一切实体走向另一个虚拟体的不可改变的事实,而后者(死在生存中)正是一个虚拟体的实体。为什么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不、不、不,刚开始讲过在一个有限的运动(生)将融入彻底的黑暗(死)中,这一行程又折射出另一个观点,也就是在‘有限’融入‘无限’的时候,好像一个携带病毒的生物入侵者进入一个原本不属于它却必然属于它的地方。正好在这个‘无限’中有成千上万的‘有限实体’,而这个‘有限实体’又是复杂的,它也可以是‘无限’,为什么这样说?其实,在无数的‘有限’中,也有无限的死亡概念,之前提到的‘一段小小的历程’、‘一段已经结束的行动’又说明了这点——‘生’包括无限的死亡——死在生存中。

一个灵体(实体或虚拟体),可以活在死亡里,却又死在生存中,是应为它的概念不同,自然它的目的与价值也就不同,就看你怎么面对生存与死亡了。倘若向着一方,便是永久的死亡,倘若蒙上污点或得到赞赏,也只不过是生死的小小机构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二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