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恋家乡的味道900字

怀恋家乡的味道

900字 初三

糯米的香味是从雪花飘零中散发出来的,故乡从冬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奶奶细碎的步伐,踩了一地的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柔软的头发,我想在寒冷的冬日中再赖会儿床,可糯米的香味已从奶奶的厨房里飘出,钻进来了我的被窝,而睡意就在那芬芳之中飘然散去。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的沉甸甸的,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

我的家乡的糯米经常是春节之前进行制作的,一做就是一大堆,每每看到都会让人垂涎欲滴。每次制作糯米锅巴时,一整个村子的人们都是一起做的,一走进村子,一股浓浓的糯米味扑鼻而来,顿时让我的肚子咕咕大叫起来。村民们一边有说有笑拉着家常,一边一起做着这糯米锅巴,好不其乐融融。

我着迷的是奶奶制作糯米锅巴的过程,先把泡糯米的水倒掉,然后切几根葱几片生姜,几枚大蒜,切得碎碎的,然后与糯米混合在一起,装在一个盆子里,准备一个油炸的工具,形状与平底锅相似,把一些糯米铺在上面,然后放几粒花生米,撒上一勺盐和一些配料,在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一些花生米露在米外,于是花生米的味道不会散发开去,吃起来更香更脆。我连忙从奶奶手中拿了过来,仔细地看了一番,内心开始蠢蠢欲动也想要做上一个,拿起一个油炸的工具,在上面铺一层糯米,可怎么也铺不整齐,总是一部分厚一部分薄,奶奶笑着说:“孙女手儿小,不是干活的命。”温暖的阳光照在我和奶奶的身上,看着自己搞得一团糟的糯米心想,以后只能靠奶奶吃上这美味的糯米锅巴了……

糯米锅巴在锅里咕咕地响着,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的上空,我不住的扒在门口张望,满眼写满了渴望,奶奶看我这德行笑着说,不急不急,越煮越香。奶奶把火烧的细长,就这样我在过午的温热中渐渐睡去……醒来时,糯米锅巴已经制作完成,金黄的糯米锅巴让我看得垂涎欲滴,爬上桌子,拿了一块又一块。吃的满嘴流油,肚子鼓鼓的。

我在奶奶的糯米锅巴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后来,我吃过超市里买来的各种各样的锅巴,却都不及奶奶的又香又脆的锅巴。每到春节,这熟悉的香味总会唤起我回忆的味蕾。

如今再次吃起家乡的糯米锅巴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激起我对家乡的怀恋。

家乡的味道

900字 初三

家乡的二样东西味极佳:鸡汤、锅巴

家乡的汤讲究,决不添加任何味精之类的调味品。

最常炖的是鸡汤。小奶奶从鸡舍中手脚麻利地挑选出一只肥的,不等它撒开腿开跑,便被小奶奶一手给提了出来。小奶奶可是杀鸡鸭的好手。一刀毫不含糊地抹在鸡的脖子上,鸡血就如泄洪一般“哗哗”流出,鸡血全放在碗中,待凝固后亦可加之入汤。鸡汤必要有大锅炖,加入水,整鸡,姜,熬过个把小时,肉滴溜儿滑,骨头都软了,嫩!汤可久置,想吃的时候再加蔬菜,油花一片片的浮在汤面上,使人胃口大增。鸡汤泡饭又是另一种滋味。

鸡汤粉丝,顾名思义,便是鸡汤里加入泡软的粉丝。鸡需用自家养的本年小公鸡,嫩!鸡与姜,木耳,香菇同煮,放几根小葱。煮透后,把鸡取出,把鸡肉撕成丝,再放回鸡汤中,加上一把小青菜,特别是冬天的压过霜的小青菜,更是美味。加入泡发好的粉丝,粉丝必须是红薯粉丝,久煮不烂,滑。鸡油会漂浮在汤的上方,增加了亮丽色泽的同时也使鸡汤的香味大增。这是我爸的最爱,每次都要喝三碗。

说完喝的,咱来说说吃的。以前爷爷家的厨房有口大灶,现在已经退居二线好几年了。每次用大灶煮了饭,留下贴着锅底的那一层米饭,再加把小火烧得略焦,这样一个锅底型的大锅巴就做好了,咯嘣脆。小时候爸爸从不让我多吃,说是太硬,咯牙,可我总是不信的,在它那略带焦味的迷人香味下,我已经可以想象出它拥有着怎么样的好味道了。那么,就先泡软吧。用大碗盛半碗鸡汤,有肉,有青菜,有木耳,剩下的便由锅巴填满。锅巴泡在热汤中,不过数十秒,就都软化了。此时吃着,如同泡饭一样,但又不似泡饭的那种软绵绵,在其中还夹带着硬硬的质感,给人说不出的奇怪口感,但是无论如何好吃就没错了。

锅巴除了泡鸡汤,还可以蘸卤。每回我们回去,小爷爷都会去街上买一份老卤鹅,加份卤汤,锅巴夹在筷间,如蜻蜓点水般在温热的鹅汤中轻点三两下,然后不要迟疑马上放进嘴里,用力咀嚼,瞬间会有三种味道冲出,溢满口腔;鹅的肉香,汤汁的咸香,锅巴的稻香,三种香味互相弥补,互相融合,简直让人停不下筷。江南地区有菜名海鲜锅巴,也是用锅巴。在碗底铺一层油炸过的锅巴片,淋上炒海鲜的芡汁,但是和家乡的锅巴比起来,始终少了那么点味道。

家乡菜中,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鸡汤和锅巴的各种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