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900字

家乡的味道

900字 初三

家乡的二样东西味极佳:鸡汤、锅巴

家乡的汤讲究,决不添加任何味精之类的调味品。

最常炖的是鸡汤。小奶奶从鸡舍中手脚麻利地挑选出一只肥的,不等它撒开腿开跑,便被小奶奶一手给提了出来。小奶奶可是杀鸡鸭的好手。一刀毫不含糊地抹在鸡的脖子上,鸡血就如泄洪一般“哗哗”流出,鸡血全放在碗中,待凝固后亦可加之入汤。鸡汤必要有大锅炖,加入水,整鸡,姜,熬过个把小时,肉滴溜儿滑,骨头都软了,嫩!汤可久置,想吃的时候再加蔬菜,油花一片片的浮在汤面上,使人胃口大增。鸡汤泡饭又是另一种滋味。

鸡汤粉丝,顾名思义,便是鸡汤里加入泡软的粉丝。鸡需用自家养的本年小公鸡,嫩!鸡与姜,木耳,香菇同煮,放几根小葱。煮透后,把鸡取出,把鸡肉撕成丝,再放回鸡汤中,加上一把小青菜,特别是冬天的压过霜的小青菜,更是美味。加入泡发好的粉丝,粉丝必须是红薯粉丝,久煮不烂,滑。鸡油会漂浮在汤的上方,增加了亮丽色泽的同时也使鸡汤的香味大增。这是我爸的最爱,每次都要喝三碗。

说完喝的,咱来说说吃的。以前爷爷家的厨房有口大灶,现在已经退居二线好几年了。每次用大灶煮了饭,留下贴着锅底的那一层米饭,再加把小火烧得略焦,这样一个锅底型的大锅巴就做好了,咯嘣脆。小时候爸爸从不让我多吃,说是太硬,咯牙,可我总是不信的,在它那略带焦味的迷人香味下,我已经可以想象出它拥有着怎么样的好味道了。那么,就先泡软吧。用大碗盛半碗鸡汤,有肉,有青菜,有木耳,剩下的便由锅巴填满。锅巴泡在热汤中,不过数十秒,就都软化了。此时吃着,如同泡饭一样,但又不似泡饭的那种软绵绵,在其中还夹带着硬硬的质感,给人说不出的奇怪口感,但是无论如何好吃就没错了。

锅巴除了泡鸡汤,还可以蘸卤。每回我们回去,小爷爷都会去街上买一份老卤鹅,加份卤汤,锅巴夹在筷间,如蜻蜓点水般在温热的鹅汤中轻点三两下,然后不要迟疑马上放进嘴里,用力咀嚼,瞬间会有三种味道冲出,溢满口腔;鹅的肉香,汤汁的咸香,锅巴的稻香,三种香味互相弥补,互相融合,简直让人停不下筷。江南地区有菜名海鲜锅巴,也是用锅巴。在碗底铺一层油炸过的锅巴片,淋上炒海鲜的芡汁,但是和家乡的锅巴比起来,始终少了那么点味道。

家乡菜中,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鸡汤和锅巴的各种美味!

制作芋饺

800字 初三

每当新年的第一声炮竹声响起,我和家人就动身去我的老家江西。

我不是一个吃货,所以对美食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是一到那边便有了归属感,踏着一层层鞭炮屑,一家十五口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起谈笑风生,一起动筷尝食,一起相互点赞。一起收拾碗筷……

最令人记忆犹新的,还是那个江西特有的芋饺。

每到正月初一天还没亮,奶奶就起身到菜场买了芋艿,木薯粉、肉和白菜,于是乎一家人就在这“叮叮当当”的剁馅声中被惊醒,开始一起加入进来帮忙,就这样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奶奶剁肉馅是很有技巧的,她把馅儿剁的很烂,但又很有嚼劲,不懂烹饪的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将头伸到厨房的门缝里查看里面的情况,本来是想看看美食的,可却被奶奶那认真的样子吸引了,看着奶奶揉面的侧颜如守门神一般守着过年久违的味道。

江西人是很能吃辣的。在拌芋饺馅时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先用人参、麦冬、枸杞、红枣和几片生姜熬成高汤,那大铁锅中的滋滋声响早已催动着我的味蕾。揭盖、舀汤一气呵成,香气弥漫,我便迷失在那一股股吐着泡泡的水流里了。油锅烧七八分热后,放几段干辣椒,使其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辣味蹦出,如排山倒海般涌来,呛得我面红耳赤,咳得一次比一次艰难,喝一大杯水才罢休,每当这时全家人都会一起大笑,而我也丝毫不觉丢脸,跟着一起大笑起来。

最开心的是将芋饺烧好拿去分给附近的邻居。跑到东家,串到西家,热乎乎的汤汁上飘着红红的辣椒油,装在碗里冒着泡泡,诱人极了!

回到家中,奶奶知道我早已经急不可耐了,马上过来先给我盛一大碗,向上冒的白烟,暖洋洋的,香喷喷的。一口咬下,那香气瞬间抚平了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芋饺的皮晶莹剔透,Q弹有嚼劲。浓稠的汤汁伴着人参,枸杞的香味流入口中,有点点辣,又有些呛鼻,一大股味道瞬间充满了口腔,直冲大脑,这刺激的感觉真让人欲罢不能!

汤汁上飘着的几小截葱,如洗澡般浸在红油里,碧绿碧绿的。每个人的手机都会叮咚一响,再把自己的快乐与朋友一起分享,看着大家相视而笑的模样,真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随着学业的加重,我不再回到那个具有乡村气息的小镇中去,但那味道时不时地挑逗着我的思绪,让我怀念不已。每当爆竹声响起,我便会想起奶奶做芋饺和大家团聚在一起的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