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系列——疯狂粉丝550字

追星系列——疯狂粉丝

550字 初一 记叙文

最近这些日子,网络上一直因为一件事而闹得沸沸扬扬:兰州28岁女青年杨丽娟是刘德华的“骨灰级”粉丝,她的追星史长达13之久。家里的墙壁上都是刘德华的海报

、桌子上都是刘德华的专辑与写真集

、书架上都是关于刘德华的书……而杨丽娟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能亲自见到刘德华一面。几天前,杨丽娟终于在刘德华香港演唱会上见到了她梦寐以求的人,可是家里这时已经为她的追星行为而负债累累。事情本该就这么结束了,可是在第二天凌晨5点,杨丽娟的父亲却在香港跳海自杀了!

香港警方在杨父留下的遗书中发现,他的唯一的心愿竟然是要求刘德华能单独与自己的女儿见面

、谈话2个小时。看到这里,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杨父会留下这么奇怪的要求呢?事情是这样的:杨丽娟在演唱会结束后,到后台要求与刘德华单独见面2个小时。可是刘德华又怎么会答应她这么过分的要求呢?事后,刘德华说,如果这次答应了她的要求,那么每个歌迷都可能会要求与刘德华见面,那他总不见得都一个一个答应吧。这也没错啊,如果一个艺人就这么轻易的与一个不相识的歌迷见面,那其他的歌迷会怎么想呢?所以,当刘德华知道这件事后,婉言拒绝了。我觉得,杨父做的这一切太令我吃惊了!

我吃惊的并不是因为杨丽娟追星的疯狂,而是她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这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用一种放任不管,甚至偏向与支持的这种态度。在杨丽娟13的追星历程中,她没有工作,也没有完成学业,而是闲散地在家中搜集关于她偶像的信息。杨家父母如果及时制止,她会这么的疯狂吗?

现在,她见到刘德华了,也应该从追星梦中醒过来了。可是她并没有从父亲的死中觉悟

、悔恨。而是将这一切加之与刘德华的身上,声称是他害死自己的父亲,如果他当时能答应与自己见面的要求,父亲也不会跳海自杀了!于是杨丽娟要求刘德华赔偿自己精神损失费

、丧父费

、安葬费……共计80万圆。这一切是多么的可笑啊!

杨丽娟现在准备回到自己的故乡——兰州去,可是自己父亲的尸体却怎么也不肯带回兰州(指火化后的骨灰,现在还没有火化。希望大家注意下)。她说,要让刘德华觉得惭愧后才把自己父亲的“领”回家。

唉,人已经死了,为什么都不让他魂归故里

、入土为安呢?别说别人啦,他可是你的父亲啊,养你带你的父亲啊,跟你生活了28年的父亲啊!难道这所谓的道歉,真比得上失去自己父母的痛苦吗?

我觉得,追星并不一定要这么疯狂。只要在自己的心中为自己所欣赏(不知道这个词合适吗,如果有更好的词语,请发纸条或在留言中告诉我)的明星留下一部分的空间就行了。没必要将自己的心全部都给了他(她),没必要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弄得众叛亲离(不知道这个词合适吗,如果有更好的词语,请发纸条或在留言中告诉我)

、家破人亡!

从这件事,我想告诉那些疯狂追星的人。不要太疯狂

、太执迷,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受到一定的伤害,还可能让自己身边的朋友

、亲戚

、父母受到伤害!!!!

追星,就追辉煌之星

550字 初三 议论文

当我在街头漫步,时不时就会有撞进眼帘的巨幅广告,上面是花花绿绿受人追捧的明星们,他们或是歌手或是演员,包装得璀璨夺目,其中有几个就是我看到了也会禁不住尖叫起来的。

不过,当我静下心,我会思考,他们除了歌曲演艺,还有什么值得人去崇拜的地方么?

面对困境不退缩

——贝多芬

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难道不是失聪么?在外人看来,甚至是他的女佣都认为他肯定要厌世了。那他又如何坚强地活下去呢?是什么维持着这才华横溢的生命?

信念,精神,永不屈服。

他眼中的泪光,喃喃的独语,神往的思索,何不表现出他的神伤呢?可他是多么坚毅啊,因此在他奇怪的指挥后,依旧获得了听众们如雷的掌声。试想,如果换成了现在的某一个明星,他是会受到同样的同情,还是会被唾弃责骂?这样比起来,“信念”的诠释,也许没有哪个明星的“血泪史”比得过贝多芬。

那如果换成是我们呢?我们如果有肢体残疾,是不是会很消极,很绝望,自暴自弃?我们是否缺失了像贝多芬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崇拜、崇敬这位坚强生活——或者可以理解为生存,这位用生命谱写了无可比拟的乐章的伟大音乐家呢?他在那绝望面前比我们沉稳多了!“追”贝多芬,我们追的是那音乐,那信念,那坚毅!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闻一多

现在的所谓明星中有没有人尝试过十年呕心沥血,目不窥园,足不下楼,都已成了“何妨一下楼”主人?又有没有人会毫不张扬地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整理巨著默默地推出?又有没有人敢非常大胆地在一个专制的年代,拼上性命的代价去发表抗独裁言论,有谁有这种胆量、魄力?

在现在这个时代,不需要有谁站在高台上呼喊着“抗独裁”,但是,那种低调,以及那种魄力,在现在这个紧缺的年代,又怎样地稀缺呢!若说得强硬一些,如果要出一本什么“星路”、什么“人生谈”,大概还没提笔就已经有人在大肆渲染、漫天夸耀那怎么怎么辛酸的历史了。

我们身上稀缺的品质——低调,不要那样宣扬自己的功绩,“做了再说”,或是“做了也不说”,想清楚努力不是功利的前提,不是为了某次表扬某次奖励。

我们身上稀缺的品质——胆量。我们初中生与国家大事似乎不搭边,但我们依然“胆小”——课堂上,要是老师提了问题,有谁能不管有无把握都十分自信地举起手?

“追”闻一多,还不如直接说是用尊崇的目光去追随,去追随那低调的沉稳,去追随那坚毅的身影。

我们要追的是精神,

不要再追逐浮夸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喜欢摇滚,喜欢“朋克”风,喜欢那重金属的撞碰?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表面的浮夸,认为“酷”是指向标,“潮流”是引路牌。我想,他们也许疏忽了人最重要的东西——精神。比如,我一向喜欢一些比较有内涵、富有情趣的“老经典”,我觉得在阅读这些名著后,会让我得到心灵的洗涤。而那些披金戴银、满身潮流范的明星们,也许正像这快餐书一样,无法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为什么要被表面蒙住了眼呢?我们应该看到物质社会里我们真正值得注意、值得珍惜的、值得保存的精神和品质。并不是否认明星们,只是我认为,不应该成为一个盲目、狂热、疯狂的“追星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