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周作人的婚姻观900字

鲁迅对周作人的婚姻观

900字 初二 应用文

鲁迅一家有三个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其中周作人与周建人娶的都是日本老婆,下面主要来议论一下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和鲁迅的看法。

周作人是怎么结识羽太信子的呢?在一九二几年,鲁迅作人等六个中国留学生一同住在宿舍,可是几个大男生怎么照顾自己呢,只能请人照顾,于是就请了一位勤快、能干、体型较胖的一位服务者,正是羽太信子。随着羽太信子与作人的接触,互相都产生了好感。作人本来是个不爱和别人说话,抱着一本书读的人,虽然和羽太信子接触起来有些害羞,但他终于是用于表达,最终两人走在了一起。

这时候,鲁迅是什么态度呢?答案:没态度。鲁迅认为,周作人自己的婚姻由自己决定。当时鲁迅对羽太信子没什么看法,认为她勤劳能干,也不反对弟弟的婚姻,自己和弟弟继续写文章。

过了几年,事情转眼间就截然不同了。场景回到八道湾,鲁迅一家子住在那里。当时的羽太信子已经是专横跋扈掌管家中大权——母亲鲁瑞早已年老,妻子朱安没文化不能管事,树人、作人两个大男人专注于读书写作,只有那个日本女人能管理家中大财。这就由不得鲁迅了。不管家里有没有钱,那个日本女人都成天的花钱。当时鲁迅和作人每月挣六百多块钱,在当时已经是个相当庞大的款额了,那这些钱够吗?显然不够!连坏一点家具都要再买个新的,这些钱当然扛不住。

这时候,鲁迅什么态度?他愤怒了吗?答案:没有,他只是讨厌这个日本女人,对她很失望。可是他弟弟作人并没有什么反应,还是那样向着那日本女人,惯着她,腻着她。鲁迅对此也无所作为,只能应着作人和羽太信子。

随着鲁迅对羽太信子发表了不满,羽太信子与鲁迅的关系也日益见差。终于,那个日本女人受不了了。她诬告鲁迅调戏她,作人自然不信鲁迅的解释,并且十分愤怒,一怒之下给鲁迅写了绝交信。鲁迅另置住房,和母亲一块搬走,原本和睦的家庭破裂。

这时,鲁迅已经完全对羽太信子失去了信任,并开始痛恨这个女人,她迫害了鲁迅,迫害了周作人,更破坏了这个家庭的和谐。对周作人来说,灾难才刚刚开始。日本侵占华北后,要搞什么华北自治,成立汉奸组织维持会,周作人是曰夲女婿,日本人便让 他当会长,他不得不当。于是从此走上了背叛祖国的道路。抗战胜利后,自然受到了惩处,关进了监狱,到死也没走出牢房。一代才子毁在了这个恶毒的曰本女人手上。

鲁迅对羽太信子有两次态度的转变:当二人相遇时(作人和羽太信子),鲁迅的态度是平和的;但羽太信子专横跋扈时,鲁迅对她有厌感;当鲁迅被赶走,及抗日后,鲁迅是把她恨到骨子底了。

鲁迅故里游

1200字以上 二年级 叙事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步入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春雨绵绵。雨很小,很细,小得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漫步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这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丝台门,聆听着那一串串韵味十足的绍兴方言——“卖臭豆腐了!卖臭豆腐了……”“乌毡帽,乌毡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来两串臭豆腐,戴一顶乌毡帽,用心体会着这浓郁的水乡风情。鲁迅当年会不会也常吃这种臭豆腐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似乎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时的氛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走进去,我们看见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书桌极其普通,但却受到了特别的待遇,因为这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子……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种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丝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面顿时裂开了好多条“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带领下,挥手道别了这座伟大的历史丰碑,而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地在我心中荡漾……(指导教师 姚玉芳)

点评:

作者先到鲁迅纪念馆,概括了鲁迅的生平和成就,而后到故居、三味书屋,追忆鲁迅童年、少年的生活。这个颇有章法的写作顺序看似自然,实际上是经过作者认真考虑的。文章另外值得称道的是两次对细雨的描写,先写雨中古镇,巧妙过渡;后写雨中涟漪,把自己对鲁迅先生浓浓的崇敬之情弥散开,使结尾变得意味悠长。(青 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应用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