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灶台600字

家乡的老灶台

600字 五年级

在我的家乡,我奶奶家的厨房里有个老灶台。

老灶台的外形方方正正,是青砖砌的,比起现代的燃气灶台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老灶台有两个灶口,灶口一般大小,可放的两口锅是一大一小的,大锅做的饭够大大小小十几口人吃,小的是烧菜、炒菜用的。这灶头有一个烟囱,它靠着墙的一直往上,穿出屋面,从外面看老远就能见到这烟囱,方方正正,高高矗立。我们刚到村子口,妹妹急着叫着:“大家看大家看,奶奶在烧好吃的了,爸爸,开快点,我要吃奶奶做的好吃的。”奶奶家的烟囱正冒着大烟,奶奶是在烧大肉了。我望着这袅袅升起的炊烟,似乎也闻到了肉香味。我对妹妹说:“妹妹,你看,这炊烟多么像奶奶的胳膊在向我们招手呢。”我们说着笑着一会到了奶奶家。

我们一下车,直奔灶间。灶头上两个锅正冒着热气,屋里香香的,我和妹妹紧紧抱着奶奶亲热着。

奶奶说:“今年这口灶头砌的更好了吧,你看上面还画了漂亮的图案呢。想不想烧火暖和暖和。”因为每年回老家,我和妹妹都抢着烧火。我爱老家的灶头,烧火时可以取暖。

我更喜欢奶奶讲以前的灶头:在以前,老灶台的边上还有一只风箱,风箱也方方正正,由一个木箱,一个活动木箱和一个推拉的木把手组成。如果灶火烧不旺,可以用来鼓风,让灶火旺起来。

开饭了,爷爷给我们盛了满满的,他知道我们喜欢吃大锅里饭,这饭比电饭煲烧的要香的多,的确是这样的。爸爸常说:这灶头烧的可好吃了,伯伯、叔叔、姑姑都是吃这个老灶台烧出来的饭菜长大的,吃得个个结实极了。嗯,我也要吃得结实,说的大家乐乐的。

春联里的年味儿

700字 五年级

春联,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庆祝方式。

妈妈说,她小时候,春联的年味儿是从各家各户写的春联里飘出来的。那时候的农村,人们借助于春联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随便来到一户人家门前,大门口贴着“风调雨顺大丰收,国泰民安颂华年”;灶台上贴着“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鸡窝边贴着“五谷丰登,六蓄兴旺”……这些朴实的春联虽然写得字稚嫩,但寄托着家家户户的心愿,蕴含着老老少少的期盼,散发着原汁原味的年味儿。

而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印刷出来的春联,字体清秀俊逸,让我们自叹不如,却不大耐看,看多了觉得缺少灵动与人情味儿。“没有了诙谐的语言,也缺少了传统的墨香,更找不到妈妈她们以前的年味儿了。”我喃喃道。

妈妈知道了,笑着对我说:“那咱家今年的春联就归你写了。”于是乎,她跑到文具店买了春联纸。

一切准备得当,但构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妈妈想了想,推了推眼镜说:“要不写‘师指千条路,烛明万里程’”?爸爸一听,急忙摆手说:“不行,咱家又不是学校。还是让我找一找吧,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幅马英九的对联,蛮好的。”不一会儿,他嚷到:“找到了。‘四海承风送骏犬,八方幅辏迎天蓬’”。在一旁看报的爷爷说:“嗯,送骏犬,迎天蓬。不错!”听爷爷这么一说,爸爸马上来了句:“横批‘竹报平安’吧”。

我也受到这股激情劲儿的影响,拿出文房四宝,慢慢地琢磨着,待到“胸中有丘壑”了,才开始下笔,鲜艳的春联纸上开始跳跃出一个个黑色小精灵。这些小精灵寄寓了我们家对新的一年最殷切的希望。

贴春联是我和爸爸最拿手的。抹完胶水,爸爸负责往门上贴,我负责指挥,一会儿说这边高了,一会儿说那边低了,真是有趣。我们还将“福”字倒贴到门上,边贴边说:“福到我家了。”

我们都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五年级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