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900字

我们仨读后感

900字 读后感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摘自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一人的追忆。追忆里,是一家人的离合,一家人沉沉浮浮的半个多世纪。

1935年夏,杨绛有了与她执手偕老的丈夫钱钟书。1937年,有了女儿钱媛。至此,长梦初始。

以后的六十载,他们相依相拥。他们熟悉彼此的习惯:杨绛熟知阿媛和钟书翻书的动作一致。他们有心照不宣的配合:钱钟书回信,杨绛负责接电话。他们也有细节处的包容:阿媛和钟书的手帕随手摆放时,杨绛总默默重新角对角折叠,放好。

一家人,在一起,温暖中度过了八年抗战,三年饥荒,十年文化大革命。

我想,若人生是梦,这当是个美梦。

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未过,挚爱又去。这个耄耋老人的心已裂得支离破碎,但她没有垮。

她静静地坐在这个以前称为“家”的寓所中,恍恍惚惚,“钟书、阿媛,我好像做了个万里长梦。”应是梦吧,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彻头彻尾全是梦。

她站起来,看看这个被称为“家”的屋子,“或许称客栈更妥当”,她兀自想,“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

“但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她嘴角扬了一下,向书房走去,很慢也很稳,从容而淡然。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想把三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于是杨绛先生落笔,用回忆成就了《我们仨》。

里面是扑面而来的温情和沉淀许久的回忆,用的是老人最平实和真诚的文字。

我读了三遍,三遍皆是一气读完,读完皆泪水盈眶。

泪水,为团聚,为分别,也为亲情。

2016年,杨绛先生辞世,引用法国诗人的文字,诠释了自己的平静,从容和淡然。“我不跟谁争,也不屑跟谁争,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现在火萎了,我也该走了。”

我将这首诗摘录在《我们仨》的扉页,为杨绛先生从容的告别,也为他们仨的故事画上最后的句号。

三个人,携手走过彼此的生命,有笑,有泪。

成大事者拘小节

650字 高三

夜色微凉,溶溶月华。灯下,我轻轻翻开那本泛黄的古书,每每心绪昂扬,为前人深远智慧而叹。但眼前的这番话,却着实令我陷入沉思:成大事者当胸怀天下,不拘小节。

难道想要有所大为,就非得不宥于小节吗?

细忖度之,私以古今成大事者,必重小节。正如仓央嘉措曾叹言:“满树的繁茂入眼,细微的叶脉也发出悦耳的韵律。”人生的繁荣不是一蹴而成的,细微之处也有精彩。若少了最初对小节的感受与经历,安能指望你去成大业?

小节貌似毫不起眼,易被埋没,可它偏偏会成为你通向成功之路的一块小石。愚者,不以为意,终被绊倒;知者,镌刻于心,平步青云。

而察古今,观东西,多少仁人志士,以自身成功向我们生动展示了重视细节的作用。提起那位勇开智能时代的英雄——乔布斯,人们第一入心的却是他那近于残酷的完美主义。公司的设计图稿有一丝折皱会被原封退回;巡回演讲的演讲稿必定是提前一个月准备好;每段演示都要准确无误,每一个图片和手势都要寻找影响最佳的契合处。有人止步,畏惧于此。而我说,正因为乔布斯对于细节的无限追求,并将其深植于每位追随者的内心深处,亦建立了今日的商业帝国。

较之,目光拉回四周,世人多少,满怀一颗欲成大事之心,眼高手低,企图一步登天,却往往半途而弃,而你不愿宥于小节,心中的妄想便会一直膨胀,你的忽视注定了你的失败,而我们的生活总是日复一日地上演这番悲剧。

放下你心中的无所谓,低下你高昂的头颅,真正地做到重视每一处细节吧!也惟有这样,生命不会在好高骛远中白白虚度掉;也仅有此,当白发如霜,回忆戎马一生时,不会因了对小节的一次忽视而懊悔余生。

纵生命浩瀚广大,光阴的网也是诸多小节编织而成。愿你,听之,信之,行之,欲成大事必重小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读后感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