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1200字以上

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篇一:《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

趁五一小长假的宅居时光,将华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读罢。没有想象的好,也不像有些评论人所说的那么差。总的感觉,就是一本全面而较为真实地反映那段特殊年代的文学作品,将那个时代的荒谬和惨绝人寰做了较为多层面的展现,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不顺从时局、有点独立思想的知识人的遭际作了全方位的展现。应该说,小说是时代和人性的记录。

小说中,怀疑、打击是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词。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包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都开始不信任;打击别人则是为了自卫,打倒了别人,自己就暂时安全了,但可悲的是这个安全期到底是多长,没有人知道。人人处在危险感之中,毫无安全感,上到中央要员,小到平民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挖掘出“历史的暗角”,就会成为被打倒、被迫害的铁证,成为人民的公敌。书中,也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但着笔不多,控诉的成分也就看不出多少,但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好处是人相对“自由”了,当然思想的、表达的、言论的自由不在其内。

看过全书,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不得不提到作品中大量的性描写。我没有做过具体统计,作品的主人公“我”到底有多少个有过性关系的女人,从有夫之妇林到学生萧萧,从就差实质性进入到孙雪荣到国外的玛格丽特和茜薇儿,而与自己的妻子也是在初见的第一次就发生了关系。不得不说,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伦理的荒唐和道德的荒唐。不知道这是否与作者的思想有关,也许作者是个思想非常开放、极度个人自由的人,所以,性完全成了一种生理性的需要,无任何道德的情感的因素。

《一个人的圣经》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半自传,说“半”是因为这是小说,自传色彩非常浓厚,从小说中的人物的经历,到小说中人物的设置,几乎是可以对号入座的,如小说中主人公妻子的“检举”,比如主人公手稿的写作和焚毁,比如主人公逃亡国外的经历,卖画、写作和自言自语,都是高行健本人的写照。这是个有勇气的作家,暴露自我,反思时代;这是个自由的作家,充分自由,不问其余。

【篇二:《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

第一次读高行建的小说,感触颇深。

这些年读了不少有关“政治及人性”方面的书籍,例如乔治奥维尔的《动物庄园》和《1984》,都梁的《亮剑》中对文革时期的描写也非常具有现实性,个人感觉在此方面的认识日渐成熟,但没想到仍然被这部小说深深的打动了,小说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作者那戏剧化的写作方式,作者也正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不知能否有幸观看一次他的话剧。

小说中的主人翁与其说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两个人,一个过去的“他”,另一个是现在的“你”,在对记忆中那个红色恐怖时代的回忆中都是用的第三人称“他”,有种脱离了自己在看一部他人演绎的电影的感觉,而到了现在时,在一个游走于各国魅力都市和诸多女人的“幸福”时代,则都是第一人称“你”。

在经历刚开始的不适应后,逐渐中你已经把“你”当作了你自己,“他”的时代更明显的被感知,这是一种人格分裂式的写法,或许正是这种人格分裂才能更清楚的认识那个时代,更深刻的批判自己,而哪些并无“人格分裂”的参与者,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时代后,竟然都成了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仿佛不曾发生过自己也沾染那鲜血的事实,因此这样一部作品是值得钦佩的。

我个人实际上并不喜欢太多的内心的描写,相对更加喜欢纪实性的内容,这部作品对于“他”的纪实回忆的内容对我的感触并不能说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将那意乱神迷的内心描写巧妙的柔和与纪实性的描写,或者说用纪实性的描写来衬托内心的独白,让我看到的是一部诗歌,一部让人沉寂的悲情诗歌,“这是一个没有战场却处处是敌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处处设防却防不胜防的世界”。“我们终究是被毁了的一代”,“是被谁毁了,被这个时代,也包括你”。

小说的高潮部分在于最后“他”与“你”的对话,这也是我为何对“你”的幸福生活加引号的原因,因为从对话中,我看出来“作者终究是已经被毁了的一代”,“你”身上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是应该被埋葬的,埋葬在女人的大腿间。

正因如此,作者那压抑的内心世界让我喘不过气来,难道如路遥所说:“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你永远不会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你”甚至让我心生厌恶,对于我这样一个正要积极面对人生的人来说,我甚至怀疑是否应该看这样一部作品,因为“你”是懦弱的,“你”选择了“逃避”,以至于当“你”重返北京,在纪念堂里面对M老人家时的那段虚拟的对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他老人家以其“浮肿”式的沉默反击了“你”,作为被毁了的一代,“你”终究无法和他老人家在同一个层面,只能在若干年后用自己内心虚拟的道德法庭来进行一次无力的审判,审判的结果只能是对自己的被压抑的内心的一次释放,而“道德”与“人性”早已被“政治”抛到了九霄云外,用自己的“道德”与“人性”标准去对话“政治”,显的是多么无奈,因为从古至今“政治”始终是将“道德”与“人性”踩于脚下并淫笑着,只不过这次“你”和“你的女人”也被被踩在脚下。

但不可否认我还是被触动了,这是事实,我想这部作品是给谁看的呢?正如作者在那边境小城的书摊旁的感触一样,这部小说是写给谁看的呢?如果不是写给我看的,那我的触动又从何而来,或许厌恶也是一种结果,这是这部作品的又一钦佩之处,但或许我应该再经历一些岁月后再看这样一部作品更为合适。

小说讲的无非是那个时代的事实与那个时代的人的感受,“事实”是理性的,让我更加认清这个世界和人性,“感受”是感性的,让我更加的压抑与消极,我更应该了解哪个?或许两者都要?但如果要了解那个时代人的感受,我想高行建的《一个人的圣经》这样一部作品足以。

“被毁了一代”是从“倩”口中说的,她失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这句话从一个女性之口说出是多么的贴切,女性牺牲到最后只有那胴体来“牺牲”,而男人牺牲到最后仍然可以从女人身上去获取瞬间的“麻痹”,如同吸毒。当然两者的精神都已死。

时代的毁灭仍在继续,正如玛格丽特,她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但仍然是被毁的一员,她是被这个时代毁灭的。时代总是在毁灭人,正如我身边的许多女性,当她无法自己掌握生活的时候,只能依靠于命运,而命运有多少时候会将幸福降临在她的头上,因此爱无法让她集中与一点,一个爱她到死并陪她到死的男人怎么也不出现,只能将爱撒播于各个男人,而哪些男人仅仅是因为有那么一点符合她内心的那个模糊形象的憧憬。这样的生活距离她们希望的幸福是那么的遥远,不免让我心生一种感慨:我要让我的女人远离这样一个扭曲的世界,我要给她一个正常的幸福的生活。

我超然于自己的身体之外看自己与周围的一切,那个在异乡打拼的人,他很普通,却被一些人认为有“前途”,因此也抱了世俗的价值观到一个陌生城市去,去忍受工作的郁闷、交通的拥挤和服务生叫嚣。

“你要的是什么?”我问,

“幸福。”他回答,

“幸福是什么?”

“一种感觉,一个自己深爱并也深爱自己的女人,一个海滩,棕榈树,阳光,白色沙滩上有海龟,一座两个人经营的海景旅店,有烧烤和icecream,两个人一起生一大堆孩子”,他露出狡黠的笑,

“你太奢望了”

“奢望没有什么不好…………"

“幸福是什么?”我再次问,

他抬起头,默默的看着我,说:“我从列车上跳下,走在站台上,阳光撒满我的身上,手中的包裹变得轻如空气,我急匆匆的随人流前进,有一种莫名的清新空气围绕着我,我知道,那是我的期待,因为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女人在等我回家”。

他的女人是幸福的,因为我知道,他爱他的女人,愿意陪伴她一生,他对她的爱让我心生妒忌,因为我知道那种感情无人能够超越,她是他的一切,她能够给他一个臂湾,让他依靠,那是一个心灵的港湾,在这样一个让人心情郁闷的下午,窗外的雨不停的在下,他更加的思念她,思念她的臂湾,虽然,每次都是她躺在他的臂湾里。

【篇三:《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

去国多年的高行健,凭借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於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事情,却因其内容涉及文革涉及老毛而不入国内媒体和文艺界的法眼。一个轮回之后我方捧读,实在慢了好几拍,未免心生戚戚。

这是小说么?怎么看都像是自传、或者是历史,是一个人的传记,或者说是从一个人的角度书写的历史。从大跃进开始切入,那是“我”的母亲死亡的时间点;而文革十年贯穿全书,一点一滴,丝毫不轻易放过。若说背景,则远自40年代,那是“我”的童年,也是国共鏖战汹汹的十年,很多事端已经埋下了线索,埋下了未来,不仅个人,也包括政党。

可那是“我”吗?不是的,全然不是。《灵山》中的“我”,已经被现实扼杀了,故而出现的是“你”和“他”。扼杀并非死绝,而是超然于乱世之上,借助“你”与“他”的称谓得以书写,而“你只陈述,用语言来还原当时的他,你从此时此地回到彼时彼地,以此时此地的心境复述彼时彼地的他,大概就是你这番观审的意义。”也就是说,此时此地的“你”,回看彼时彼地的“他”,这就是“你”与“他”之关系。

如今的你没有主义,“一个没有主义的人倒更像一个人”,因而,“你的天地只在纸笔之间,不当人手中的工具,只自言自语。”,而当初的那个“他”,却是年轻气盛冲锋陷阵,死过几次又活过来几回。当头也不回地出离这个国度,“他”被留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你”却被带走了。说白了,“他”是“你”的过去,“你”是“他”的现在,而“你”与“他”诉说的,都是被现实扼杀了的“我”的故事。这不是自传么?只不过借助“你”和“他”得以叙述而已,人称代词变化了而已。

1981年,高行健在国内出版文论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发文坛一番论争。《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创作手法的先锋,是理论落实在写作实践上的尝试。

当然,并非仅仅是称谓的改变那么简单。正是“我”之抽离,才具有审视的眼光。面对这段让全民族遭难的、后人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历史,不能没有审视的眼光,不能缺省审视的思维。审视与控诉不同,控诉触及的是苦难,审视则希望进入哲学的层面。从哲学的层面审视这段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的人及人性,才是作者最希翼、最着力的。

作者严格按照历史进程,叙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十年文革中的生活历程及思路历程,并借助他的经历,全方位地切入彼时彼地中国大地上的疯狂与荒诞:政治泯灭了人性,人性的恶推波助澜了政治的丑陋;政治对人类的伤害,以及人在政治中的渺小与脆弱……。

此前,有关文革的资料看过不少,甚至视频资料也见过一些。革命与反革命、造反与镇压,自杀与他杀,随着承受力的逐渐增强,心已不再诧异。唯有冷静到了极致的审视与思辨,方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你死我活的斗争把人都推入到仇恨中,愤怒像雪崩弥漫。一波一波越来越强劲的风头,把他推拥到一个个党的官员面前,可他对他们并没有个人的仇恨,却要把他们也打成敌人。

赤贫与灾难原来也是可以歌诵的。

他就要把生命消耗在年复一年长起来又割掉的稻田里。一代代生命如同稻草,人同植物一样,不用有头脑,岂不更为自然?人类的全部努力积累的所谓文化其实都白费了。

自由是一个眼神,一种语调,眼神与语调是可以实现的,因此你并非一无所有。……自由不是赐予的,也买不来,自由是你自己对生命的意识,这就是生之美妙,你品尝这点自由,像品尝美好的女人性爱带来的快感,难道不是这样?

说到性爱,这部沧桑之书俯拾皆是的性爱描写着实出乎意料。而且,在我看来,作者语言表述之美恰好停滞、阻隔在性爱之描写上。相比于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性爱描写之分量,该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境界及语言描述却远远不及矣。《查》给人美好之遐思,而此书的此类描述却相当粗糙甚至有点龌龊。文学作品之性爱描写不以追求快感为目的,美感远在快感之上,这正是文学与生活之区别。70年代的中国,性爱远不如今日之开放,断非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滥交,当时的社会也绝容不下如此之滥交。诚如书中所言,现实中得不到的,只能依靠想象去获得,视之为满足现实之不可得的幻想,可能较为恰当些。不过,两性关系原本就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从中窥视女性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个人命运,却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窗口。

性爱描写之外,该书的语言臻于至境,当代文学语言似乎还未有超越其上者。它在西方获得普遍的认同,除了直面这段历史之外,语言的隽永当是折桂而归的重要因由。作者坦言,他与这个国度已经没有任何牵连,除了语言之外!

【篇四:《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

终于,一切都结束了。时时蠢动的好奇,浮躁,沉重,心不在焉。

看书的初衷就是为写这个东西,算不上书评,更无法升格为文章。因为初衷是功利的,所以无法真正静心来审视这本书。

第一天看这本书时,心中的波澜如何也无法平息。愈读愈觉得这是本自传而非小说。因为这本小说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太真实了,一个声称“回忆对他来说就是地狱”的华裔法国作家,在香港带领演员演出他的新戏时,邂逅了一个多年前就曾见过、这次陪老总到香港出差的叫玛格丽特的犹太女人。玛格丽特在香港的三天,他们黏在一起,纵欲、尽欢、交心、倾诉。不对,不是“他们”,是“你们”。男主人公没有名字,且并非以第一人称叙述。现在的事用第二人称“你”来讲述,过去的回忆用“他”。“你”断断续续对玛格丽特讲了“他”家族尚未败落时的轻松童年,母亲老实地从城市到农场接受改造却因过度劳累溺死,父亲险些因为其银行职员的出身被打成右派,厌恶揭发自己的前妻,深爱过一个军医院的护士却在离开祖国时抛弃了她、现在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文革时和身份相差悬殊的作为干部和军人新婚妻子的林偷情;“他”逐渐由恐惧被批斗、时刻模仿周围人言行以保全自己的职员,变成“英雄的”反红卫兵的头头,然后又变成现在的“你”。在“你”不停委婉的追问下得知,玛格丽特十三岁被一个画家强奸,一直以来就是个“婊子”,现在她是她已婚老总的情妇,她痛恨自己的过早成为女人的肉体。三天过后,“你们”注定分别了。可玛格丽特的话语、观点却在“你”的心里留下了烙印,“你”的想法转变了,从“需要遗忘”到终于肯拿笔写下自己的往事,不为引人深思亦不为编进历史。这写得难道不是高行健自己的事?那个“他”难道不是尚未离开祖国的高行健?那个“你”难道不就是现在的高行健?只因太真实,这种错觉不时浮起浮现。

看书过程中疑问太多。读到“你”在香港的时间是九七年香港回归前,“你”和玛格丽特在宾馆房间、酒吧几次互相问彼此这些店铺“以后会不会还在?”时,便想知道小说的创作时间,是否和书中时间重合。读到“他”文革时在中国的内容时,便想知道高到底什么时候离开的中国,高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文革?文中耸人听闻的口号真的有过吗?是高自己听到过还是在国外时看到的报道或者纪录片里的?几次都想放下书去百度,不过一次又一次及时克制住那些冲动,甚至小说后面紧接着的刘再复写的跋都未看一句。尽管有人说,除了名字小说的内容全是真实的,同样除了名字,历史的内容全是虚构的,但是我以为,小说就是小说,即使来源生活、显得多么真实,它还是小说,不是纪实文学。而且我要看的是这本书,我所思所想的也必须是书的内容,而非高行健的历史。未读之前我已有一丝成见,如果百度了高行健、这本书的背景及别人的评价,我必然会带着某种固执和偏见读下去,那么我所写下的一切都不再客观。所以,读之前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抹去自己的感受、拒绝作者的观点、以一双冷眼和炽热的心肠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这本书(一定要客观!),放在桌上警示自己。多么诡异的巧合,原来不只是我阅读时无法冷静下来,“你”(我更希望是是高行健)竟在创作时也同样为这个问题所苦恼,“你得找一种冷静的语调,滤除郁积在心底的愤懑,从容道来,好把这些杂乱的印象,纷至沓来的记忆,理不清的思绪,平平静静诉说出来,发现竟如此困难”。

如果说所有的疑问都像刚才那些有明确的答案,那读书的痛苦约摸可以减轻大半,可是,最折磨人的偏偏是那些不知改向谁问起、吃饭喝水上课同人交流都积压在心里的困惑。小说中说“她需要搜寻历史的记忆,你需要遗忘”,怎么能遗忘呢,高或者“你”或者我不都是担心历史重蹈覆辙吗,“你”不是说“如果人不说,不揭露,不谴责,随时都有可能复活”吗,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读到四分之一,总觉得高自以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不由得想到正在读的《平凡的世界》和曾经同样让我绞心的《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和《随想录》。高行健、路遥、余秋雨和巴金都经历过文革,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文革,可是,虽然同样是荒唐惨烈,却总让我觉得格外不同。我苦苦回忆、思索才明白,这不同原来不在于这场浩劫的过程而在于人物的角度、心态和结果。《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多为农民身份,处于那场政治风暴的最边缘,虽然也有批斗、“反资”,但他们的生活依然主要在于劳动。因此,路遥与其他人的不同变得易于理解。但,高与巴、余,同样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受难,又为什么给我的感觉不同呢?巴金在文革初期曾自我堕落过,以为自己真的有错,于是认真劳动、写检查、喊口号,这有点像《一个人的圣经》里文革初期的“他”,之后,两个人都清醒了,巴金选择“说真话”、记录下曾经的点点滴滴编成了足足有五卷的《随想录》,更多的是从人而非政治的角度反思那场灾难,而“他”成为了“你”,和高一样选择永远地逃离,所叙述的回忆里,政治性批判无处不有,且一针见血。余的经历则和童年的“他”尤为相似,败落的家族,父亲曾自己被批斗、平反、晚年又担心余被批斗,叔叔尚未成家便被批斗而死,可是,文革中,余做到了高所说的“当一个社会疯了时,不能跟着他疯”,“他”却总让我觉得有些疯狂。

逃还是不逃?其实,更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逃?杨绛在《我们仨》里有一段话,“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杨绛这样写,想必钱钟书也是这样想罢。为何同样是“天才”,高行健却一定要在“社会和时代发疯的时候,保全自己,选择逃亡”?高明明说,“文艺取决于个人,而非政治和社会环境”,“天才可以超越时代”,那么不逃又怎么能妨碍他成为“天才”呢?如果说逃离是为了看得更清楚,那么设身处地岂不更真实,更感同身受,更有切肤之痛?各种无不想干的人、事、话在脑海中交叉、碰撞,空间仿佛扭曲,时间仿佛倒退。

十多年过去了,高行健的思想依然没变。谈到平常心:“你应该归于平和,以平常心看待这个世界,也包括你自己。世界原本如此,也还如此继续下去。一个人如此渺小,能做的无非是如此这般表述一番。”谈到没有主义:“如今,你没有主义。一个没有主义的人倒更像一个人。一条虫或一根草是没有主义的,你也是条性命,不再受任何主义的戏弄,宁可成为一个旁观者,活在社会边缘,虽然难免还有观点、看法和所谓倾向性,毕竟再没有什么主义,这便是此时的你同你观审的他之间的差异。”小说里说的和讲座里讲的几乎原封不动,如出一辙。

于我而言,《一个人的圣经》是痛苦的,可是即便痛苦也要读下去,但此时已和初衷无关。或许不读这本书我会继续我平淡的生活,或许看完书后、各种思考、挣扎之后,我依然找不到那些问题的答案,但是,至少这种痛苦让我感受到心脏在搏动,血液在流淌,我还在思索,我还活着。

化用《平凡的世界》中形容润叶的一段话:是的,我现在还不能从更高意义上来理解自身和社会。尽管我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懂事,甚至也有比较鲜明的个性,但并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眼界。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知道你怎么想,是否也和我一样经历着相同的痛苦和折磨。

一件有趣的事??爸爸遭“

600字 四年级 状物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市力学小学四(1)班

吴佳珊

放学了,我告别了老师,乘车回到了我温馨的家。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吃妈妈烧的美味佳肴。

吃完饭,妈妈对我说:“今天可是个特别的日子!”“什么日子?”我好奇地问道。妈妈大声地说道:“今天,是你爸爸从海口回来的日子!”“真的呀!”爸爸出差去海口快半个月了,我和妈妈都非常想念他。“真的!我们得给他一点惊喜!”妈妈笑着说。“好的,我将给爸爸一个特别的惊喜‘暗算’。”我神秘地笑着说。说干就干,我免起了衣袖,兴奋地做了起来:首先我用一块海棉和塑料夹做了一个“老鼠夹”,作为送给爸爸的礼物。我想:“爸爸肯定会喜欢我这份特别的礼物的。想着想着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忽然,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偷笑。我想,肯定是爸爸,便叫妈妈开门,自己躲在门后,爸爸走了进来。我高举着我特制的礼物“老鼠夹”,递到爸爸手中。大声说:“爸爸!这是我给你的特别礼物,请收下。”谁知,爸爸一接过我的礼物,便被我的礼物咬了一口,痛得爸爸直叫。我和妈妈却哈哈大笑,爸爸装着十分生气的样子!妈妈忙说:“好了,让我慰劳慰劳你吧!来吃我做的点心吧。”我说:“让我来盛吧!”我想:爸爸最怕辣,我就在爸爸碗里放了一些辣。爸爸吃得直吐舌头,我连忙倒了一杯水,却在里面放了一点盐,爸爸一喝,感觉很咸,但却说:“这是女儿倒的,一定要喝下去。”可没过一会儿,他就跑到洗手间全吐了出来。

“怎么样?亲爱的老爸,我这欢迎仪式是不是很特别,是不是给你一个深刻的印象?”我天真地问。

这就是我给爸爸的“暗算”,几个有趣的“小动作”。

上篇文章:我给小蟋蟀洗澡

下篇文章:没有了

本篇文章:一件有趣的事爸爸遭“暗算”

热门推荐

·

异种数据库集成的主要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