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古典名著的故事_750字800字

我和古典名著的故事_750字

800字 初三 读后感

作者:种怡婷  年级:九年级  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  当时年纪太小,根本不懂什么叫名著。虽是有插画,书面包装也是五彩缤纷,但里面的内容却让人昏昏欲睡,至今,我都没有把这本书完整的读完。其中也是有原因的,有一点是爸爸买回书后,强迫我看,直到读懂为止。我坐在书桌前一下午,目光只停留在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想到我记性出奇的好,啥也没记下,就只记下这一句。  初一暑假,我放假第一天就放话一定要破纪录,读完整本的《三国》,但是,其中的曲折可想而知,我翻了几页后就不耐烦的丢一边,这都是些什么啊,几个糙汉子舞刀弄枪打打杀杀也可以做名著?!最终,每当我失眠时,都会翻几页《三国》,效果显著,没看几行就眼皮打架,哈欠连天。  现在到了初三,学完了‘刘玄德三顾茅庐’之后,我深深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像这样的旷世奇才,不用说三次,十次我也要请回来,尤其是他向刘备分析当前局势,未出庐便知天下三分!而后更是应了那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但我怀疑刘禅不是刘备亲生的,刘备虽算不得人中龙凤,却也可圈可点,但这刘禅,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我真正对《三国》充满兴趣,是因为林俊杰的《曹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是了,我们只是看到他们光鲜亮丽、足智多谋、英姿飒爽驰骋沙场的一面,却从未注意他们在夜深人静时独自饮酒、不敢沉睡时刻保持警惕,彻夜不眠焦头烂额的一面。  正如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中所说:无敌是多麽寂寞。。。  因为无敌,所以不能失败;因为无敌,遇事不能慌乱;因为无敌,必须克服恐惧和脆弱,这似乎是公认的,可我们却忘了,当他们没了无敌的铠甲也是人,他们也会有害怕,有恐惧,也有脾气。。。  写了这麽多,再想想以前幼稚的想法,我笑了《三国》在我七岁时与我有不解之缘,未来,亦是如此。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读后感_1500字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姓名:施欣然  年级:九年级  有幸得以拜读张纯如的作品,是源自母亲的强烈推荐。那一年的12月13日,我轻抚着这部书略有皱迹的封面,想起母亲将它递到我手中时说的话——  “你应该学着了解某些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从书序看起,逐字逐句,不漏毫末。结束了最后一句的阅读,是在一个失眠的雨夜。我没有落泪,只久久地垂着头。窗外,雷声混杂雨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恍惚间竟觉得像极了阵阵怒吼,尖叫,哭诉,呻吟,继而一片徒留冷风的沉默。  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每年都在观看的国家公祭仪式——落针可闻的广场,升旗台上巨大的花圈,场外重现历史的雕塑,刻满三十余万无辜遇难者名字的石碑,众人阴郁的脸,含泪的眼,缄默的口和摇摇欲坠的心。  当主持仪式的领导宣布默哀时,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哀婉,绵长,如泣如诉,伴随着止不住的泪水与叹息,久久地响着。幸存者席位上,那耄耋老人浑浊的双眼中平添了丝缕惊恐,悲切,亦或震怒。这警报声,也许他们似曾相识,也许,他们再熟悉不过。人们或许从未想过,当他们庆幸于抢救了这批可贵的资料与记忆的同时,也揭开了在幸存者那心底血淋淋的疤。他们中的某一个,或许几十年前的某一天,躲在床底下,亲眼看见了母亲带血的脸,瞪圆了的双眸,和日军堪比魔鬼的行径;或许躲在草垛里,听到了弟弟撕心裂肺的哭喊,和那之后漫长的寂静;或许躲在粮堆里,感受到了敌人的军刀凶狠地刺到身旁的寒意与恐惧;或许躲在万人堆成的尸体中,嗅到了同胞与亲人浓郁的血腥,抚摸着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却再也哭不出声。  回忆着书中的字字句句,望向那些坐在公祭现场年迈的幸存者们无神的双眼,我竟一时心疼得说不出任何话语。不知他们是否又想起那炼狱般的六周,想起那些失眠夜晚的痛哭,想起堆砌着层层白骨的万人冢——提起它,我也总无法抑制泪水。那些含冤的孤魂,都是我亲如一家的同胞啊!  历史,本是一个令人好奇、引人遐想的词,可在被战争的硝烟蒙住了希望的泪眼中,在千千万万个像张纯如那样不忘历史的作家笔下,它逐渐变得阴森可怖。南京大屠杀,它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沉重与黑暗的一页,无知的人欲将它翻过去,却反而使它愈加清晰。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似乎认为,努力记住一场暴行比暴行本身更可耻。然而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尚未痊愈的伤口,难道真的可以随之远去而无所顾虑地淡忘吗?  我总也忘不了,幸存的老妇人向记者讲述自己被迫做慰安妇的噩梦,总是话音未落,就颤栗得再也说不下去;我总也忘不了,《金陵十三钗》里那一群浓妆艳抹的女人,她们在南京城沦陷后,再也无缘怀抱琵琶,舞那首最拿手的《秦淮景》,她们被剪了长发,洗去胭脂,扔弃了自己心爱的旗袍和首饰;我总也忘不了,一位抗战老兵去世前紧紧握着记者的手,细若游丝的力气支撑他说完了最后一句话:“对不起,当年我们没能守住南京。”我总也忘不了,电视机里遇难者们的子孙在他们的墓前庄严宣誓——“一定不忘国耻,一定努力学习,让长辈们得以安息。”话里带着乡音,那催人泪下的南京乡音。  如今我一次又一次捧起这部历史回忆录,总不由得感慨万千。南京原是历史悠久、安宁和谐的古城,在经历了血洗与枪声的浩劫后,它变得不再完整。那段耻辱的历史已远去了,那些流离无依的冤魂被忘却了,温暖的阳光年复一年静静地落在南京城的旧砖墙上。整整七十九年的光阴,让那墙上的灰尘与血迹都已不复存在。而一张张怒目圆睁的面孔,一声声尖锐可怖的惨叫,一道道敌人的刀枪反射的白光,却总在我无数个颤抖的梦境里,愈来愈清晰。  我知道我忘不了张纯如——这位曾为了南京30万冤魂奔走申诉的女子,更不会忘了这部警钟一般日夜敲响在我心里的书,让我永远清醒地意识到,有些历史不容忘记,有些罪恶不容消洗。  愿南京,四十九日祭后不再有阴天。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