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去倾听》读后感600字

《用心灵去倾听》读后感

600字 初三 读后感

今天教的一篇课文叫《用心灵去倾听》,故事里的苏珊是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问讯处工作人员,她用心灵去倾听,用爱心帮助孩子,尤其是关于死亡的问题,苏珊用了一种美丽的、诗意的解释——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从而使作者从小能坦然接受心爱的金丝雀的死亡,长大后能接受苏珊——这个第二个母亲的去世。下课时我对学生说,希望大家记住苏珊的话,对去世的亲人,我们可以怀念,但请不要悲伤,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心里,想象着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歌唱。

后来,我想到了前面学过的另一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季先生因为母亲早逝,自己再也无法迎养母亲,而痛苦、悔恨,寝不安席、食不下咽,甚至想随母亲于地下。这种痛苦一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甚至九十多岁高龄的季羡林每次做关于母亲的梦,都是哭着醒来。

教《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季羡林先生对母亲太过于深情,甚至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当把《怀念母亲》《用心灵去倾听》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汤米是幸运的,“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解释,它消除了一个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我想,假如有人也曾告诉季羡林:我要去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又会是怎样呢? 本文来自读后感吧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改变了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情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看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无论如何,我很希望我们的处理方式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的。

如何去做呢?我想,那个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里歌唱的苏珊,应该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郭沫若在1944年的时候写过《甲申三百年祭》,主要总结了同是甲申年的1644年,两个王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一个当然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另外一个则是只撑了短短四十多天的大顺朝。根据郭沫若的立场和当时两党之间的形势,郭沫若的着力点显然是只有短短四十多天的大顺朝。因为国民党自然而然地对号入座到明王朝的椅子上去了。

对此文的评价,有说引起轰动的,有说大失水准的。对于这个,我不好评价。毕竟人家是大家,只是人格上差那么一点点,学问上应该还是有不少干货的。引起我兴趣的是文中对崇祯皇帝的一些评价:--"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当机独断",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库出钱困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象有意开玩笑的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文中明确指出,崇祯皇帝很爱下罪己诏,也就是作自我批评。时不时还减少一下伙食,减少去KTV的次数来表示自己尽力了。这个不免让人联想到后世的一些政客(当然不是中国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爱作秀的政客呢),动不动穿个破棉袄,掉掉眼泪。实质性的行动则基本没有。文中还提到一个数字,这位靠减膳撤乐表示节省的皇帝,其皇库中积压未用的银两居然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天文数字!看来政客脾性古今如此,不过现在进步了,如果崇祯皇帝活在现在,还有好消息,那就是不用动不动自己下罪己诏了,那样毕竟还是丢脸,也不用自己减膳了。这些事情,都交给内阁首辅去办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600字